撰文/董丽华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冠心病似乎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年轻人总觉得自己身体好,即使偶尔胸闷、心慌,也归咎于累了、熬夜多。但近年来,临床上冠心病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三四十岁,甚至二十多岁的患者也出现在诊室和急诊室。冠心病已经不再是老年病的代名词,年轻人同样可能“悄悄中招”。
冠心病是什么?不是只有堵塞才算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因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狭窄甚至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胸痛、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它的核心问题是血管的健康程度。正常的血管内壁光滑有弹性,但长期在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等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壁逐渐受损,胆固醇沉积,形成斑块。斑块一旦破裂,就可能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突然堵死。很多年轻人以为自己年纪小,血管还“新”,不会出问题。但实际上,血管的损伤往往从青壮年就开始积累,只是症状尚未明显。等到出现胸痛,往往已是危险信号。
为什么年轻人也会得冠心病
医学研究发现,年轻人冠心病患者的比例在逐渐上升,原因与现代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吸烟:不少年轻男性有吸烟习惯,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
高强度压力:快节奏生活、长时间加班、精神紧张,会让交感神经长期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
饮食不健康:高油、高盐、高糖的快餐、烧烤、奶茶成了日常“标配”,让血脂、血糖水平异常。
缺乏运动:久坐少动,血管缺乏锻炼,肥胖风险增加。
家族遗传:部分年轻人有冠心病或高血脂家族史,起病时间会提前。
年轻人冠心病的“伪装术”
相比老年人,年轻人冠心病的表现往往更加隐匿和不典型,因此更容易被忽视。常见的症状包括胸口压迫感,好像被重物压住,却常被当成胃胀或劳累;有些人在突发大汗、心慌时,以为是低血糖或焦虑发作;还有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或上腹疼痛,容易与胃病混淆;甚至有人在爬楼梯、快走等运动时出现胸闷、气短,但休息后缓解,就没有放在心上。正是因为这些“伪装术”,不少年轻患者直到突发心肌梗死才被确诊,往往错过了最佳预防和治疗时机。因此,年轻人如果出现反复或不明原因的胸闷胸痛,应警惕心脏问题,及时就医排查。
冠心病对年轻人更“凶险”
有人可能会想,年轻人得了冠心病,总比老年人恢复得快吧?事实恰恰相反。年轻患者虽然恢复能力较好,但他们往往基础疾病少,一旦发病多为急性、严重事件,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年轻人社会角色往往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旦突发冠心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打击更为沉重。
年轻人要如何预防
预防冠心病的重点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控制危险因素。对年轻人来说,最直接有效的就是戒烟,因为烟草会直接损伤血管,加速动脉硬化;饮食上要尽量减少油炸、烧烤和高盐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以及优质蛋白,帮助维持血管健康;规律运动同样重要,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活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车,都能改善心肺功能;同时,要学会缓解压力,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因为情绪和心理负担也是心脏的隐形杀手;最后,不要因为年轻就忽视体检,定期检测血压、血脂和血糖,必要时做心电图,能让潜在风险早早显露。看似普通的生活细节,其实就是保护血管、远离冠心病的最佳措施。
出现症状时该怎么办
如果出现持续胸痛、胸闷、大汗、呼吸困难等情况,不要拖延,更不要硬撑。应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安静,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很多年轻患者因为“怕麻烦”或觉得“不可能是心脏病”,结果耽误了救治时间。要记住:心肌梗死的救治关键在于时间,越早开通血管,越能保住心肌。
冠心病没有年龄的界限。年轻人因为精力旺盛,往往忽视了心脏发出的警告。可一旦发病,往往比老年人更急、更凶险。真正的健康不是“年轻就无敌”,而是懂得在平时就善待血管,管住习惯,关注信号。冠心病也许“悄悄中招”,但你完全可以主动守护。别等到心脏用剧烈疼痛来提醒,才意识到危险的存在。现在开始行动,就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大的负责。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