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北京市民都觉得“特别冷”,刚到10月下旬就已经有初冬的感觉,羽绒服也早早“上岗”。其实,这并不是大家的错觉,代表“北京温度”的南郊观象台已连续两天晨间气温跌破冰点。据监测,南郊观象台10月20日晨间最低气温为-0.5℃,21日晨间最低气温为-0.3℃。
从全国来看,10月16日至21日,一股较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带来了今年下半年以来的最低气温,其中内蒙古、东北、华北等地区降温幅度达10℃-16℃,局部地区超过18℃。
气象专家分析称,本轮冷空气对季节转换起到推动作用,北方地区将大范围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季。中国气象频道气象分析师信欣表示,预计北京从10月18日至24日连续7天的单日平均气温都将低于10℃,并且5天滑动平均气温将有5组以上连续低于10℃。
按照气象学标准,当连续5个滑动平均气温低于10℃时,则第一个日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日期就是入冬日。若未来几天北京气温保持低位,今年的入冬日会被认定为首个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日期,即10月18日。
今年北方为何冷得早?
今年北方入冬时间异常偏早,这背后其实是多种气候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北极涡旋分裂南下:北极涡旋是环绕北极地区的强大冷性低压系统,通常将极地冷空气“锁”在高纬度地区。但今年10月,受平流层突然增温影响,北极涡旋出现异常分裂和不稳定情况,导致冷空气大规模向南“泄漏”。这种环流异常使得中纬度地区(包括我国北方)频繁遭受寒潮侵袭,形成“断崖式”降温。
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增强:作为亚洲大陆冬季的“冷库”,西伯利亚高压今年提前加强并异常活跃。10月以来,该高压系统持续堆积冷空气,形成强大的气压梯度。当高压系统南下时,冷空气呈爆发式倾泻,造成我国北方大范围剧烈降温。
有利的冷空气通道:我国北方地势开阔,缺乏东西走向的大型山脉阻挡。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得以沿三条主要路径长驱直入:经新疆、河西走廊东移的西北路径,直接从蒙古高原南下的中路,以及从东北平原侵入的东路。
北极放大效应:极地变暖导致极地涡旋减弱或扭曲,冷空气更容易南下侵袭中纬度地区。因此,尽管全球整体变暖,但极端寒潮事件反而可能增强,形成“暖背景下的冷异常”。
潜在“拉尼娜”可能加剧冷空气活动
造成今年北方提早入冬的因素中,还包括拉尼娜现象的潜在影响。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偏低,呈现拉尼娜现象发展特征。虽然目前拉尼娜尚未完全形成,但其对大气环流的调制作用可能已开始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冷空气活动。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2021年-2023年的“三重”拉尼娜期间,华北在2021年冬季有60多个气象观测站最低气温突破或达到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内蒙古多地更是遭遇了有历史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暴风雪,有超过 11.8 亿人口和 90% 的地区(包括海南)都受到了影响。
从统计数据来看,出现拉尼娜事件以后,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确实更大一些,但专家表示,由于今年秋冬或将形成的是弱拉尼娜事件,它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冬季气温,还得拭目以待。
▲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距平 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提前入冬是否意味着今年是“冷冬”?
从气象学上说,包括北京在内的我国北方地区将提前入冬。但专家表示,提前入冬并不等于冷冬,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入冬的早或晚,反映的是季节转换时点的气温变化,而“冷冬”需要考察整个冬季(12月—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是否显著偏低。短期寒潮难以决定长期趋势。
入冬早晚受短期大气环流主导,而冬季整体冷暖还取决于赤道太平洋海温(拉尼娜/厄尔尼诺)、北极涛动指数、欧亚积雪覆盖等长期因子。国家气候中心指出,在潜在拉尼娜背景下,今冬北方可能阶段性偏冷,但能否达到“冷冬”标准(偏低0.5℃以上)仍需观察。
举例来说,2016年北京11月7日入冬,但该冬季整体偏暖0.5℃;2020年华北多地12月才入冬,却遭遇-30℃极端低温。
寒冷天气,几类人群要格外警惕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寒冷会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极易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中风)。此类人群务必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注意保暖,保持情绪稳定。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冷空气会直接刺激呼吸道,容易引发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急性发作。外出一定要佩戴口罩,既能保暖,又能过滤病原体。
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对温度变化不敏感,更容易发生低体温症,且跌倒风险增加。家属应多加关照,确保其居住环境温暖,地面干燥防滑。
来源:人民网、央视网、新京报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