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姚礼春
在所有医疗科室中,急诊是最具挑战性的阵地。无论是突发车祸、急性心梗,还是重度烧伤、心脏骤停,急诊护士和医生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准确判断并启动救治流程。急诊护理并不仅是打针输液,更包括生命体征监测、伤情分级评估、急救流程配合、病人情绪安抚等环节。它既要求技术精准,又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本文将从典型的几种紧急情况出发,解析急诊护理的应对逻辑与关键节点,让公众了解:危急时刻,急诊护理如何为生命争分夺秒。
一、车祸创伤:从评估到转运的系统化流程
交通事故是急诊常见重症来源,创伤类型复杂,包括头部外伤、骨折、内脏出血等。急诊护理的首要任务是快速评估生命体征,采用创伤初级评估(ABCDE法则)排查气道、呼吸、循环问题。如发现呼吸道梗阻,立即进行气道开放或气管插管。大出血患者则需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并配合输液或输血。对于颅脑损伤患者,护士需持续监测意识状态,记录瞳孔反应、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信息。此外,创伤固定和疼痛控制同样关键。在患者被诊断明确、初步稳定后,护理人员还要协助转运至CT、手术室或重症监护病房,保证途中生命支持不中断。整个过程要求精准、迅速且多部门协同,任何延误都可能影响生死。
二、心脏骤停:黄金四分钟的护理反应
当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时,急诊护理团队必须在“黄金四分钟”内启动心肺复苏(CPR)流程。护士通常是第一响应者,立即判断是否存在脉搏及自主呼吸,一旦确认心脏骤停,立即实施高质量胸外按压,维持每分钟100~120次频率、深度约5~6厘米,并配合人工呼吸或简易呼吸器通气。与此同时,应快速连接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或启动医生指示下的电除颤程序。护理人员还需监测心电图、协助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循环或宣布抢救无效。复苏成功后,还要持续监测生命体征、防治复发性心律失常,并为后续ICU转运做准备。这一系列流程训练有素、分秒必争,是护理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
三、急性中毒:辨别毒源与支持治疗并重
急性中毒患者常因误服药物、有毒气体吸入、食物中毒等原因前来急诊。护理人员的第一职责是迅速识别中毒类型,询问中毒时间、途径、剂量、伴随症状,并采集呕吐物、药物瓶等作为判断依据。针对口服类中毒,如时间在6小时以内,都要配合医生洗胃;吸入类中毒需迅速转移至通风良好区域,佩戴供氧面罩供氧;化学灼伤则要立即脱去污染衣物、用清水冲洗。护理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瞳孔、意识水平、心律、血压等变化,防止出现呼吸抑制或休克。部分特殊毒物需使用特效解毒剂,护士需核对药物剂量,准确执行操作。同时,部分患者会因惊恐出现躁动、呕吐等不配合表现,护理人员需安抚情绪、保持通畅气道,避免误吸或继发伤害。
四、呼吸衰竭与哮喘急性发作:辅助通气与情绪干预并重
当哮喘、慢阻肺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急诊出现呼吸困难、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时,护理团队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评估病情,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必要时辅助使用无创正压通气(如CPAP、BiPAP)或呼吸机。护士需与医生密切合作,协助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并持续评估呼吸频率、心率、血氧变化情况。在药物作用过程中,护理人员还要安抚患者恐慌心理,因为焦虑会加重呼吸困难,形成恶性循环。若病情未改善,应准备插管及呼吸机接管方案。护理人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操作执行者,更是患者安全的守护者,必须精准识别恶化征兆并及时反馈。正确护理可显著降低住院率和死亡风险。
五、结语
急诊护理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医学接力。它不仅关乎技能和反应速度,更关乎冷静的判断、坚定的心理、协作的默契。从车祸创伤到心脏骤停,从中毒救治到呼吸衰竭,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公众对急诊的理解越深入,对护理工作的尊重也会越具体。每一位急诊护理人员,都是在混乱与紧张中守护生命的屏障。唯有更科学的培训体系、更合理的排班机制和更完善的急救设备支持,才能让这道屏障更加坚固可靠。
(单位: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省市: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