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崔甜甜
胸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急症症状之一,但并非所有胸痛都指向心梗。数据显示,临床接诊的胸痛患者中,仅约10%~20%最终确诊为心梗,其余可能源于肺部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损伤甚至心理因素。这种认知误区常导致患者过度恐慌或延误治疗。本文将从高危胸痛特征、伴随症状、鉴别诊断及紧急处理四个维度,系统解析胸痛的识别与应对方法,帮助公众建立科学认知。
一、高危胸痛的核心特征
心梗引发的胸痛具有典型特征,但需与其他高危胸痛类型严格区分。心梗胸痛通常表现为压榨性、紧缩性或撕裂样疼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方,可放射至左肩、左臂、颈部或下颌,持续超过20分钟且无法通过休息或硝酸甘油缓解。患者常伴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头晕及濒死感,体力活动后加重,但夜间静息时发作需警惕变异型心绞痛或心梗。
主动脉夹层是另一高危胸痛类型,表现为突发撕裂样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后背,持续时间长且范围扩大,常伴头痛、腹痛、双侧血压不对称及意识障碍。肺栓塞的典型症状为突发胸痛伴心慌、憋气,尤其需警惕有手术史、肿瘤史或长途出差史的患者。气胸则表现为尖锐性胸痛伴呼吸困难,需紧急处理以避免呼吸衰竭。
二、伴随症状:心梗的“隐形警报”
心梗的伴随症状是识别高危胸痛的关键线索。呼吸困难与气促提示心脏或肺部功能受损,可能伴胸闷、胸部压迫感;恶心与呕吐可能由心脏供血不足引发的胃肠道反应导致,需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鉴别;心跳加快或不规律需立即监测心电图以排查心律失常;疲劳与虚弱感可能与全身供血不足相关,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不典型心梗症状更易被忽视。约10%的心梗患者首发症状为上腹痛,易误诊为胃病;部分患者以牙痛、颈痛、肩背痛为首发症状,需警惕心梗放射痛;变异型心绞痛常在夜间发作,持续时间长可能引发心梗。这些症状的隐匿性要求公众对胸痛保持高度警惕,避免因误判导致严重后果。
三、鉴别诊断:胸痛背后的“真凶”
胸痛病因复杂,需结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心血管疾病中,心绞痛与心梗需通过心电图、心肌酶学及超声心动图确诊;肺部疾病如肺炎、肺栓塞、气胸需通过胸部CT、肺动脉造影确诊;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食管炎、胃溃疡需通过胃镜、24小时食管pH监测确诊;肌肉骨骼疾病如胸壁肌肉拉伤、肋软骨炎、肋骨骨折需通过体格检查、X线确诊;心理因素如焦虑症、恐慌症需通过心理评估及排除器质性疾病确诊。
鉴别要点包括疼痛部位与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心梗疼痛多位于胸骨后方,呈压榨性;胃食管反流疼痛多位于上腹部,伴烧心感。心绞痛持续3~5分钟,心梗持续超20分钟;胃溃疡疼痛多与进食相关。心绞痛由体力活动诱发,胃食管反流由饭后或平躺诱发。心梗伴呼吸困难、出汗,胃溃疡伴反酸、嗳气。这些差异为临床鉴别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紧急处理:胸痛时的“生命防线”
公众自救需掌握以下要点:立即拨打120,出现高危胸痛症状时切勿拖延;避免自行用药,胸痛时勿随意服用硝酸甘油,低血压患者可能加重病情;保持平静,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加重心脏负担。此外,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应随身携带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药物,并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
五、科学认知,及时应对
胸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但并非所有胸痛都指向心梗。通过掌握高危胸痛特征、伴随症状、鉴别诊断方法及紧急处理建议,公众可更理性地应对胸痛,避免过度恐慌或延误治疗。时间就是生命,胸痛时及时就医是关键。高危胸痛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公众应加强健康知识学习,定期进行体检,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降低胸痛发生风险。
结语
胸痛的复杂性要求公众与医疗系统建立高效联动机制。医疗机构需优化胸痛急救流程,缩短诊断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公众需增强健康意识,掌握自救技能,避免因认知误区导致不良后果。
(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省市:河北省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