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急性心梗识别:胸痛背后的致命信号
2025-02-17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1639

撰文/卢必成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堪称“生命杀手”。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00万人突发心梗,每18至20秒就有一例心梗事件发生,其死亡率逐年攀升且呈年轻化趋势。然而,公众对心梗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尤其是对症状的识别与应对存在明显不足。本文将深入剖析心梗的预警信号、科学识别方法及应对策略,为生命健康筑起防线。

一、急性心梗的核心机制与高危因素

1.病理基础:冠状动脉闭塞

冠状动脉是心脏的“营养通道”,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时,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闭塞。若闭塞持续超过20~30分钟,心肌细胞将因缺血发生不可逆坏死。

2.高危人群画像

三高群体: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风险高。

吸烟者: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损伤内皮。

家族史:直系亲属50岁前心梗者,遗传风险增加3倍。

A型人格:竞争性强、易怒者交感神经长期兴奋,增加心脏负担。

二、典型症状:以胸痛为中心的多维表现

1.胸痛特征

性质:压迫感、紧缩感、灼烧感,似“胸口压了块石头”。

范围: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可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表现为上腹部、颈部、下颌痛。

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2.伴随症状

冷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

呼吸困难:心肌收缩力下降导致肺淤血。

晕厥:严重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的表现。

三、不典型症状:隐匿的“伪装者”

1.特殊人群表现

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意识模糊。

女性患者: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更常见。

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痛觉可能缺失。

2.易混淆疾病

胃食管反流:胃灼热感与心绞痛位置相近,但前者与进食相关且无放射痛。

肋间神经痛:沿肋间分布,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

气胸:突发胸痛伴呼吸困难,但多见于瘦高体型青年。

四、科学识别:从症状到检查的完整链路

1.快速评估工具

“1+1”法则:胸痛持续>1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无效,高度警惕心梗。

HEART评分:结合病史、ECG、年龄、危险因素、心肌标志物,风险分层指导治疗。

2.关键检查手段

心电图(ECG):ST段抬高是急性心梗的典型表现。

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cTn)升高是确诊金标准。

心脏超声:评估室壁运动异常及心功能。

五、急救黄金时间窗:120分钟生死时速

1.现场急救五步法

停:立即停止活动,取坐位或卧位。

呼:拨打120,准确描述症状与位置。

药:有冠心病史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5分钟未缓解可再服1次。

吸:有条件者给予氧气吸入。

溶:若发生心脏骤停,立即心肺复苏(CPR)配合AED除颤。

2.院内绿色通道

再灌注治疗:发病12小时内首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静脉溶栓。

抗栓治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抑制血栓进展。

六、预防策略:从源头降低风险

1.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地中海饮食(橄榄油、鱼类、坚果)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30%。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控烟:戒烟1年,冠心病风险降50%。

2.药物预防

他汀类:稳定斑块,降LDL-C至<1.8mmol/L。

阿司匹林:高危人群75-100mg/日预防血栓。

七、结论

急性心梗的识别是场与时间的赛跑。典型胸痛虽具警示意义,但隐匿症状更需警惕。公众需掌握“1+1”法则、HEART评分等工具,配合心电图与心肌标志物检测实现早期诊断。牢记“停、呼、药、吸、溶”五步急救法,把握120分钟黄金救治期,配合再灌注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预防则需从健康生活方式入手,辅以科学药物管理,将心梗风险降至最低。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人民医院)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新一代国产通用CPU发布!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迎首批新生,有哪些培养特色?
北科大首设“碳中和创新班”,培养模式如何实施?
推荐阅读
急性心梗来袭,急诊护理争分夺秒全攻略
2025-01-13 北京科技报
急性心梗突发!护理急救争分夺秒的关键步骤
2025-01-13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