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肺心病冬季高发期:防寒保暖与病情监测关键措施
2025-02-10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4330

撰文/刘金奎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我国中老年人冬季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发病率激增40%。这种由慢性肺疾病引发的心脏病,在寒冷刺激下易诱发急性加重,导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危重情况。数据显示,冬季肺心病患者急诊就诊率较夏季上升65%,病死率增加2.3倍。本文将系统解析冬季肺心病高发的诱因,提供防寒保暖与病情监测的实用指南,助力患者安全过冬。

一、冬季肺心病高发的三大诱因

1.寒冷刺激

冷空气直接吸入可引发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气道阻力增加30%~50%,加重呼吸困难;鼻咽部干燥导致纤毛清除功能下降,病原体更易侵入下呼吸道;低温使肺动脉压力升高15%~20%,加重右心负荷。

2.干燥环境

室内暖气使空气湿度降至20%以下,黏液纤毛清除率下降60%;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在干燥环境中存活时间延长2倍,感染风险激增。

3. 病原体活跃

冬季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是夏季的3.8倍;寒冷导致口腔菌群失调,条件致病菌(如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增加55%。

二、防寒保暖的立体化防护方案

1.室内环境管理

室温维持在18~22℃,使用智能恒温器避免温差波动;加湿器每日换水,防止军团菌滋生,湿度传感器确保40%~60%RH;HEPA滤网空气净化器每日运行6小时,过滤PM2.5、花粉等过敏原;每日通风2次,每次15分钟(选择10~14时污染较低的时段)。

2.外出防护策略

分层穿衣,贴身速干层+保暖中间层+防风外层,重点保护大椎穴(颈后)、神阙穴(肚脐);佩戴N95口罩可阻挡95%冷空气颗粒,每4小时更换,避免潮湿导致阻力增加;出行要避开晨间低温时段(7~9时),选择10时后外出,有雾霾预警时暂停户外活动。

3.衣着与饮食调护

佩戴能覆盖耳朵的帽子,减少20%热量散失;羊毛袜搭配防水保暖鞋,保持足部温度>30℃;晨起饮用姜糖水(生姜3片+红糖10g)可温中散寒;每日1.2g/kg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增强免疫屏障。

三、病情监测的精准化实施路径

1.日常症状观察

呼吸频率>24次/分或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肋间隙、剑突下凹陷);铁锈色痰提示肺炎,黄绿色脓痰需警惕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踝部水肿为Ⅰ度,蔓延至膝关节为Ⅲ度;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需记录发作频次及持续时间。

2.生命体征监测

每日6~8时、18~20时各测1次血氧饱和度,目标值>90%,下降至88%以下立即启动氧疗,85%以下紧急就医。心率>100次/分或<60次/分需警惕心衰加重;收缩压较平日升高20mmHg以上,可能提示感染或缺氧加重。

3.家庭氧疗规范

设备选择脉冲式便携制氧机(流量1~5L/min),优先于持续供氧装置;使用鼻导管吸氧时,每2小时更换吸氧位置,防止鼻黏膜损伤。

稳定期:1~2L/min,每日15小时以上氧疗。

急性加重期:3~4L/min,持续至血氧饱和度>90%持续24小时。

4.紧急情况处置

意识模糊、球结膜水肿、尿量<400ml/日,提示肺性脑病或右心衰;突发胸痛伴濒死感,需排除肺栓塞(冬季发生率增加3倍)。

随身携带“急救卡”,注明诊断、用药、过敏史及紧急联系人,提前了解就近医院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流程。

四、结论

肺心病的冬季管理是涵盖环境适应、症状监测、应急处置的系统工程。患者需每日记录“健康日志”,包括症状评分、生命体征、用药情况,每月进行专科复诊。记住,肺心病不是“冬季魔咒”,而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当患者出现持续气促加重、下肢水肿蔓延时,请及时启动家庭氧疗并联系医师。每一次规范干预都是对生命的守护,科学管理肺心病,让严寒不再成为健康的威胁。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南楼乡卫生院里双店分院)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新一代国产通用CPU发布!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迎首批新生,有哪些培养特色?
北科大首设“碳中和创新班”,培养模式如何实施?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