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秋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痰液积聚是慢阻肺患者常见且困扰的问题,有效排痰对于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1.认识慢阻肺与痰液积聚
慢阻肺是一种由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引起的慢性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肺部功能逐渐下降,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咳嗽和咳痰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患者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会显著增多。
痰液积聚在慢阻肺患者中尤为常见,因为气道狭窄、气流受限以及肺部炎症导致分泌物增多所致。痰液积聚不仅会加重呼吸困难和咳嗽症状,还可能引发肺部感染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药物治疗:稀释痰液,促进排出
(1)祛痰药
祛痰药是慢阻肺患者排痰的重要辅助手段。常用药物包括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这些药物能够作用于痰液中的黏蛋白,使其断裂,从而降低痰液的黏稠度,使痰液变得稀薄,更易于咳出。应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2)支气管舒张剂
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能够扩张支气管,缓解气道狭窄,从而帮助痰液更顺畅地排出。这些药物通常通过吸入给药,作用迅速且局部作用强。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吸入方法,确保药物能够充分到达气道黏膜发挥作用。
(3)抗感染治疗
排痰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根据病情进行抗感染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克洛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应遵循医嘱进行,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3.物理治疗:松动痰液,辅助排出
(1)胸部物理治疗(CPT)
体位引流利用重力作用促进痰液排出,患者需要根据病变部位采用不同体位,使病变部位的肺段向主支气管垂直引流。引流频率视患者痰量多少而定,痰量少者每天上、下午各引流1次,痰量多者需每天引流3~4次。
胸部叩击和震颤则通过机械振动作用松动痰液,治疗者手指并拢,掌心呈杯状,运用腕动力量在患者引流部位的胸壁上双手轮流叩击拍打30~45秒,然后手按住胸壁部进行加压,整个上肢用力震颤,连续做3~5次后,再使患者咳嗽排出痰液。
(2)呼吸锻炼
深呼吸是指通过深吸气使肺部充分扩张,然后缓慢呼气使肺部逐渐回缩。有效咳嗽技巧则是指通过正确的咳嗽方式将痰液排出体外。患者可以尝试先进行深吸气以达到必要的吸气容量,然后短暂闭气使气体在肺内得到最大分布,接着紧闭声门增强气道中的压力,再通过增加腹内压来提高肺内压。当肺泡内压力明显增高时,突然将声门打开即可形成由肺内冲出的高速气流,促使痰液移动并随咳嗽排出体外。
此外,对于痰液黏稠、难以咳出的慢阻肺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机械震动排痰仪器进行排痰。
4.调整生活方式:预防痰液积聚,促进排出
(1)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多喝水有助于稀释痰液,使其更易于咳出。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同时要注意避免饮用过多含糖饮料和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以免加重咳嗽和痰液积聚。
(2)避免暴露在空气污染环境中
应该尽量避免暴露在空气污染环境中如烟雾、粉尘、有害气体等。在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在室外要佩戴口罩,减少有害物质的吸入。
(3)戒烟
戒烟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减少痰液的生成,还能改善呼吸道健康,延缓肺功能的下降。
(4)饮食调节
慢阻肺患者应该注重饮食调节,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这些食物能够增加肠胃蠕动促进痰液排出。同时要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咳嗽和痰液积聚。
(5)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强肺功能帮助清除痰液。慢阻肺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呼吸困难和咳嗽症状。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骨伤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