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于倩倩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的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数据显示,心梗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患者在发病前身体其实已经发出了求救信号,却因为不了解或忽视,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本文将为您详解心梗发作前的报警信号,帮助大家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
一、为什么说心梗前身体会“报警”
心肌梗死大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影响心肌供血。在出现严重缺血甚至坏死前,人体常常会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异常,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这些症状或许不典型,但一旦出现,应高度警惕,特别是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吸烟者及有家族史者更需重视。
二、心梗发作前的8个“报警”信号
1.胸痛或胸闷:这是最典型、最常见的预警信号。多数患者会感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背部或下颌。部分患者仅表现为胸闷、沉重感、压迫感,容易被误认为是胃不舒服或受凉。如果活动后反复胸痛,或休息时也突发胸闷,应立即就医。
2.持续的上腹不适或胃痛:部分心梗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发作前常以上腹部
绞痛,医学上称为心源性胃痛。若无明确饮食异常,却频繁出现“消化不良”感,要考虑是否为心肌缺血表现。
3.突然出汗(冷汗):出汗是交感神经紧张的结果,心梗前若出现大汗淋漓,伴随胸痛、恶心或心慌等,极有可能是心肌急性缺血的表现。尤其是冷汗多发于凌晨或安静状态下,更具危险信号意义。无明显诱因而突发冷汗,需高度怀疑心梗前兆。
4.呼吸困难、气促:当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时,肺部血流淤积,可导致呼吸困难、憋气感。尤其是平卧时明显,需抬高上身才能缓解,被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突然觉得喘不过气,尤其在夜间或清晨发作,伴乏力、心慌等症状,须立即警觉。
5.持续疲劳、乏力:部分患者在心梗发生前数天甚至数周,会感到异常疲倦,精力下降,即使休息也无明显好转。这是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导致身体代谢受限。无明显劳累或疾病,却长期感觉没劲儿,特别是老年人,应尽早就诊。
6.心慌、心悸或脉搏异常:心肌缺血可能引发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跳不规则、跳动加快或漏跳。有些人会突然感到心脏要跳出来,尤其在安静或夜间更为明显。出现持续或反复的心慌,尤其伴胸闷、头晕,应尽快心电图检查。
7.莫名的焦虑或恐惧感:有研究显示,部分心梗患者在发病前会有不明原因的焦虑、恐惧,甚至有要出事的预感。这种感觉虽主观,但不能忽视,可能与心肌供血不足影响中枢神经有关。如无生活压力却持续恐惧、烦躁不安,需排查心脏健康状况。
8.左肩、颈部或下颌疼痛:某些心梗患者没有典型胸痛,疼痛部位可能放射至左肩、手臂、颈部、背部、下颌甚至牙齿。被误认为是颈椎病、肩周炎或牙痛的情况屡见不鲜。不明原因的左侧疼痛,特别是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应考虑心源性原因。
三、哪些人是心梗“高危人群”
了解自身风险,有助于更主动防范心梗。以下人群为心梗高风险群体:年龄>45岁的男性、>55岁的女性,吸烟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者,肥胖、久坐、长期熬夜者,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压力者。
结语
心梗不是“猝不及防”的天灾,而是身体长期隐患累积的“结果”。心脏在发病前早已发出信号,只待我们用心倾听。掌握心梗前的“报警”症状,尤其是那些非典型表现,对于早期识别和救治至关重要。健康,从认知开始。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把握心脏健康的“黄金先机”,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作者单位:吉林省一汽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