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冠军“天工”即将拥有更多“兄弟姐妹”。
各地的创新力量正在借助开源的“天工”平台、数据集、算法训练工具链再创新。记者5月7日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获悉,截至目前,已有上百家合作伙伴基于“天工”平台面向应用场景进行二次开发,涌现出“天工行者”等不少具备应用能力的机器人产品。
“天工”是全球首个全尺寸纯电驱实现拟人奔跑的人形机器人,实测平均时速可达每小时10公里,最高奔跑速度已提升至全球领先的每小时12公里,还可在斜坡、楼梯、草地、碎石、沙地多种复杂地形中平稳移动。由于可灵活扩展软、硬件等功能模块,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天工”已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硬件平台。
此前,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向行业开放了“天工”软件开发文档、结构设计文档、URDF文档等关键技术资料。正是借助“天工”平台,优必选科技推出了首款30万元以下的科研级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助力更多科研院所日常实验、攻克技术难题。
不仅如此,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也通过联合实验室模式,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本体开发、具身大脑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闭环。
“作为集人工智能、机械工程、传感器、新材料、脑科学等大量前沿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具身智能已进入加速期,打造开源生态尤为重要。”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作为国家级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平台,该创新中心通过开源通用机器人平台“天工”、大规模多构型智能机器人数据集、适配主流开源框架的具身算法训练工具链等,构建起领先的具身智能技术开源体系。
除了本体,平时“天工”训练所有的数据集也在服务更多人形机器人。业内目前最具通用性的机器人操作策略主要依赖于在有限多样性条件下收集的数据。更加丰富多样的大规模多构型具身智能数据集和Benchmark(基准测试,用来评估和比较不同具身智能操作模型性能的一系列标准化测试和评估标准)是极为稀缺的资源。此前,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北京大学推出了大规模多构型智能机器人数据集和Benchmark“RoboMIND”。
截至目前,RoboMIND已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官网、HuggingFace平台、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累计下载15000余次。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中外高校,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无锡研究院等顶尖研究所,以及百度、阿里云、商汤科技、中兴通讯、美团、金山云等数十家产业核心企业用户均下载并使用了RoboMIND作为具身模型的训练基础。
“天工”机器人对接成熟开源算法框架的训练工具链也已开源。该工具可以简化开发者使用流程,支持用户基于已有成熟开源算法实现RoboMIND数据集的使用和“天工”机器人的具身操作算法开发,降低开发者开发门槛,扩展具身智能开放生态。
同时,这些丰硕的成果也为产业打造技术研发基础底座。上个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上线。这个开源社区包含论坛交流、技术文档展示、开源项目展示、活动发布、专家学者认证、开源课程发布等功能,通过开放共享核心技术与研发资源,促进全球开发者协作创新、加速行业技术突破,以社区共治机制构建起了技术普惠的全球协作网络。
“开源共享助力破解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技术普惠也将推动具身智能向通用化落地加速演进。”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创新中心将逐步开源基础强化模仿学习框架、WFM具身世界模型、VLM具身视觉语言模型、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基础全身运动控制模型等一系列算法与工具,并持续开放和维护更多高质量数据集,以丰硕开源成果助力产业变革。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