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梁卫娜
在育儿过程中,许多家长都会遇到孩子食欲不振、腹胀、口臭等问题,这些看似平常的小毛病,很可能是小儿积食在作祟。小儿积食是中医儿科常见病之一,指的是小儿因饮食过量或饮食不当,导致食物停滞于胃肠,形成积滞,进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的一种病症。长期积食不仅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和营养吸收,还可能引发咳嗽、发热、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甚至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家长应学会判断小儿积食,并掌握有效的消食方法。
一、小儿积食的判断方法
中医强调“治未病”,对于小儿积食,早发现、早干预至关重要。以下是中医教你的3招判断小儿积食的方法。
1.观察舌苔
舌苔是反映脾胃功能的一面镜子。正常情况下,小儿的舌苔应该是薄白而均匀的。如果发现孩子的舌苔突然变厚,尤其是舌苔中间部分变得厚腻,甚至发黄,这往往是积食的信号。此外,如果舌苔上还能看到明显的凸起或红点,也说明孩子体内有积滞。家长可以在每天清晨孩子未进食前,轻轻观察其舌苔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积食的迹象。
2.闻口气
口气也是判断小儿积食的重要依据。如果孩子口气重,有酸腐味,甚至呼出的气体有股臭鸡蛋味,这很可能是积食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食物在胃肠内发酵产生的异味。家长可以在与孩子交流时,留意其口气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孩子的饮食。
3.看大便
大便的性状和次数也能反映孩子的消化情况。如果孩子出现大便干燥、硬结,或者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量很少,且伴有酸臭味,这很可能是积食的表现。此外,如果孩子排便时表情痛苦,甚至哭闹不安,也说明其胃肠内有积滞。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大便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
除了以上3招,家长还可以留意孩子的睡眠情况。如果孩子晚上睡觉不安稳,翻来覆去,喜欢趴着睡,或者磨牙、流口水,也可能是积食在作怪。
二、小儿积食的消食方法
一旦发现孩子积食,家长应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孩子消食化积。以下是中医推荐的5种消食方。
1. 山楂苹果水
材料:山楂5~6颗(干山楂或新鲜山楂均可)、苹果1个、冰糖适量(可选)。
做法:山楂洗净,去核;苹果去皮切块。将山楂和苹果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15~20分钟。根据口味加入少量冰糖调味(若孩子积食伴湿热,可不加糖)。
功效:山楂消食化积,苹果生津健脾,适合因肉食积滞引起的腹胀、口臭。
2. 焦三仙饮
材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6克。
做法:将3种药材放入砂锅中,加300毫升清水浸泡15分钟。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10分钟,滤出药汁。可加少量蜂蜜或冰糖调味(1岁以上适用)。
功效:焦三仙是中医经典消食组合,能增强脾胃运化,缓解积食引起的腹胀、嗳气。
3. 鸡内金粥
材料:鸡内金粉3克、大米50克。
做法:大米洗净煮粥,快熟时加入鸡内金粉,再煮5分钟即可。
功效:鸡内金是消食“明星药材”,尤其适合米面薯芋类积食,能化积滞、健脾胃。
4. 白萝卜陈皮水
材料:白萝卜半根、陈皮3克。
做法:白萝卜切块,陈皮洗净。两者同煮20分钟,滤出汤汁。
功效:白萝卜行气消胀,陈皮理气健脾,适合积食伴腹胀、大便不畅的孩子。
5. 小儿推拿法(辅助消食)
手法组合
清胃经:用拇指从孩子大鱼际外侧缘推向腕横纹,推100~300次。
揉板门:按揉手掌大鱼际平面,揉100~300次。
运内八卦: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2/3处为半径做圆周按摩,运100~300次。
功效:通过穴位刺激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与食疗搭配效果更佳。
注意事项
辨证使用:若积食伴发热、呕吐或长期食欲不振,需及时就医。
饮食调整:消食期间需清淡饮食,减少肉类和零食摄入。
适量原则:消食方不宜长期连续使用,症状缓解后需恢复均衡饮食。
(作者单位:河北省晋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