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未来:科技发展远超人类想象,科幻终将消亡?
2017-07-12 来源: 阅读量:7740

中国并不缺少科幻的基因,早在20世纪,八国联军签署《辛丑条约》,让中国受尽凌辱之时,梁启超就办起了《新小说》杂志,并创作了《新中国未来记》,这篇小说描绘了六十年后,“新中国”不再任人宰割,繁荣兴盛的画面。而且,他还翻译了法国的科幻文学《世界末日记》、凡尔纳的《海底旅行》和《十五小豪杰》。与之同行的,还有鲁迅。在日本的弘文书院补习日文期间,鲁迅翻译了科幻名篇《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他提出——“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

▲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创意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认为,目前国外的科幻文学已经衰落了,但是在中国还是有继续发展的可能。(图片来自网络)

在两位先行者的推动下,科幻文学走进了中国,带着它的使命——“新民”。时至今日,历史的车轮已经转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国与科幻都有了许多变化。然而没有改变的是,它仍在这片土地上影响着一些人。

姚海军的书柜上,除了科幻小说,还摆放着不少的科学书籍。他觉得一个人若是喜欢科幻,就会自然而然对科学技术感兴趣。“科学爱好者”,是姚海军对自己的评价。过去,他追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哲人石》系列。“而现在,我则比较喜欢《新知文库》,这也是一套科学丛书。”

科幻不仅仅让他看到了“科学之美”,对姚海军来说,它还是一个“时空门”,“每当现实遇到烦扰,我就可以通过它到宇宙深处旅行一番,让心灵得到放松。而且,科幻具备广阔的视野和超常的时空跨度,若是用科幻的眼光来看自己所处的现实,很多时候会有一种超然的感觉。”

姬少亭也有这样的感触,“因为科幻,往往会有一种豁达感。”姬少亭的父亲就是一个科幻迷,在她的印象里,父亲总会读一些凡尔纳的小说。9岁的时候,父亲给了她一本《科幻世界》。这本杂志带她认识了宇宙,伴随她走到今天。因为喜欢科幻,她还开始关注科技方面的事。在新华社当记者的时候,姬少亭往往会主动选择去做一些科技报道。从业的10年中,她获得了不少奖项,其中一部分与科技有关,比如“中科院科星奖”就是一个。

▲2017年6月8日,刘慈欣和未来 事务管理局共同发 布了一个名为“三体宇宙”的开发计划。“ 局长” 姬少亭介绍,和我们熟悉的“漫威宇宙” 不同,“三体宇宙” 将是一次关于《三体》的全方位衍生开发计划(未来事 务管理局/供图)

“科幻能够激发人们对科学的热爱,打开想象力。而且它对人的改变是巨大的,有一些故事,能够深深地嵌入读者的心灵”,吴岩说。据他了解,先阅读科幻文学再走上科学之路的人,不止一个两个。中科院“天宫二号”副总设计师、有效荷载运控中心副主任饶俊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在这里,饶俊正坐在工作室的计算机前,专注地盯着屏幕上显示的数据。每当中心有卫星发射,饶俊都会如此。他不仅是“天宫二号”副总设计师,也需要对每次卫星的飞行状况进行实时评估:“若是飞行状况出现问题,我将会第一时间对其分析,找到症结所在。”对于航天事业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它将直接决定着卫星发射的完善方式。如今,饶俊已经负责了多次重量级的发射任务:“天宫二号”“神舟8号到11号”飞船、“墨子号”等,都是他的“老相识”了。

博士毕业后,饶俊就选择来到这里工作,因为他觉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距离太空、宇宙最近的地方。“很科幻”,是他对这里的一个定义。“我从小学起就是一个科幻迷,科幻让我对宇宙产生了好奇”,他说。

科幻之所以能承担起科学启蒙的使命,是因为科幻与科技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

“可以这样讲,科幻是参照科技创作的,若是脱离了科技,它便不再是科幻文学,而是奇幻文学。”吴岩说。这只是科幻的一个特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同样有批判和反思等意义。但是,从根本上说,反应现实和未来的关系,才是它的灵魂。

“在19世纪和20世纪,科幻能够盛行于世,归根到底是因为它准确地展现了这种关系。但是在那时,科技发展是比较缓慢的,而今天,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每天早上都有许多新发现‘穿过’人的身体。这对科幻来说,是致命的。所以在未来,我相信科幻终究会灭亡。”吴岩说。

到那一天,科幻大概就会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即便可能会消失,它也是灿烂的。因为它曾让许多人抬起了头,眺望到了未来……■

其实,自《三体》第一部在《科幻世界》上连载以来,该系列小说已经激发了一大批同人创作。2015年,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王壬创作了一部与“水滴”有关的《三体》同人视频,其制作水平相当精良。 点击这里看视频。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机器人“顶流”组团亮相科博会,它们除了跑马还有哪些本领?
关键技术、数据集开放,“天工”将有更多兄弟姐妹!
揭秘“地下东六环”:北京首座地下立交挖出“十车道”
推荐阅读
【回放】首都科学讲堂|科幻创作中的别样美学
2023-06-11
【回放】首都科学讲堂|“幻”起好奇心,点燃科学梦——对话科幻创作大师
2023-06-02
科幻领域深度交流 科幻产品深度体验,2023中国科幻大会5月登陆首钢园
2023-05-22
中国科幻:生存与成长
2017-07-12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