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人形机器人前景广阔,“机器人+”加速应用落地…中国机器人产业迎来机遇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日期:2023-08-22 14:21:34   阅读量:0

8月17日下午,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机器人时代机遇与挑战论坛”举行,现场发布《中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协作、物流、特种机器人等产品优势不断增强,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

撰文/丁林

脑机接口游戏比赛紧张而有趣、四足机器狗原地蹦高、仿真“李白”“杜甫”现场斗诗、格斗机器人震撼出场、咖啡机器人现场拉花、行走机器人辅助养老助老……在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多家展台负责人感慨,今年的参展面积比往年大,观众也更多。

“与当前国内智能化和数字化产业展火热有关,从产业界到教育界,大家都比较关心机器人企业的发展。此次展出面积扩大了5000平方米,是历届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从技术的创新上来讲,仿真机器人从技术的感知、认知、交互等方面在拓展……”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表示。

▲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图源:视觉中国)

◇ ◇ ◇

人形机器人成“新风口”

随着人工智能和运动控制系统技术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正成为科技领域最新的火热赛道。今年的机器人大会上,多个展区都有人形机器人在展示。比如小米的“铁大”、宇树科技的“H1”、星动纪元的“小星”、达闼的“七仙女”以及优必选科技的熊猫机器人“优悠”等。梁靓表示,今年是人形机器人呈现最全、最多的一届机器人大会。

EX机器人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在大会现场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观看,“他们”有的吟诗作对,有的指挥着乐队演奏,无论表情还是肢体动作都已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EX机器人研发工程师西尔艾力表示,今年的产品在硬件层面上更新了可动关节部件,进一步提升关节活动的灵活性和柔韧性;样貌造型也做出升级,让机器人拥有更丰富表情,能够更生动地展现机器人情绪。此外,通过AI技术的应用,机器人对情绪的感知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提升,交互时机器人可识别出用户话语的含义及蕴含在内的情绪,进而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予以反馈,给用户营造出与“人”交流的感觉。

▲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示的人形智能服务机器人(图源:视觉中国)

人形机器人是当前机器人领域的“流量明星”,面对庞大的潜在市场,多家中国科技巨头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本次大会上,小米将机器人“铁大”带到了现场,尽管“铁大”还不能像其他领域机器人那样向观众“展示才艺”。但小米对人形机器人后续的应用充满信心。

小米机器人项目经理邵元欣认为,相比机械臂、AGV(移动机器人)等设备,人形机器人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对于同一场景下的不同操作环节,人形机器人可实现对多种单一功能设备的替代。后续“铁大”也会率先应用到小米自己的智能制造工厂中。

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WRCO)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在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凝心聚智-全球开放合作论坛”现场判断称,未来人形机器人将走向三个方向:“越来越像人,越来越接近人以及技术的高度融合。”

在她看来,一方面,当前人形机器人外表已经不仅限于“钢铁型”,在材料技术不断突破的背景下,一些与人类相似的“肌肉型”人形机器人也正在研发之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虚实融合等新兴数字技术正在使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交互形式更加多样,除了语言、肢体之外,人形机器人在未来更是有望仅通过观察人类表情就获得指令。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第三产业的增长和消费升级是推动人形机器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人形机器人处于产业链早期阶段,潜在应用场景广阔,预计早期应用场景可包括家务领域、安保领域和填补空缺劳动力等,潜在市场规模超过万亿人民币。

但也要看到,当前高昂的成本仍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个工业品,只有成本降低到市场可以接受,才能被推广开来。未来随着成本的降低,人形机器人可能会像汽车一样,作为可选消费品走入千家万户。

◇ ◇ ◇

“机器人+”加速机器人应用拓展

近年来,《“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拓展。本届大会上,制造业、农业、商业、医疗、教育等10个应用领域遍布机器人的身影,50余款行业应用新品在大会期间发布。

在工业制造领域,机器人大显身手。打码、弧焊、打磨、涂胶……来自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的7台蓝色工业机器人灵活挥舞着机械臂,完成了一个个工艺流程。

“从型材切割、气密检测到完成包装,只需400秒就能生产出一台新能源电池盒。”该公司研发负责人介绍,机器人可以精准感知工件的生产状态,各道工序一气呵成,也便于后期对每一个产品进行质量追溯。

在特种机器人展馆,则出现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突破。煤矿作业方面,中国矿业大学主持的掘进工作面机器人研究项目,可实现掘进、支护、锚固并行作业的无人化操作,掘支总效率提高25倍以上。深海作业方面,山东未来机器人开发的深海铺缆机器人具有国内首创的大水深智能作业能力,可在1500米深的海洋中进行人工无法完成的海底光缆、电缆、管道等铺设作业。在极地作业方面,山东国兴智能开发履带式智能侦察机器人,采用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阻尼缓冲特性悬挂系统,已顺利参与完成第38次南极考察任务。

在人工智能、新型传感、生物仿生、新材料等多种技术融合驱动下,机器人向复杂精密场景渗透的步伐不断加快,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和科研价值。

▲车身焊点机器人工作站(图源:视觉中国)

据了解,埃斯顿、埃夫特、新松机器人等上市公司工业机器人产品深入应用在3C产品零件装配、汽车零部件喷涂、焊接等制造业生产流程,并逐步开拓高端应用市场和新兴市场。

在农业应用方面,蔬菜瓜果也可实现机器人自动采摘。江苏博田机器人有限公司通过AI+3D视觉识别技术,定位成熟果实的最优采摘姿态,完成机器人的视觉伺服采摘。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上透露,从行业覆盖度指标来看,当前中国的确拥有广泛的机器人应用场景。辛国斌表示,当前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经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已覆盖65个行业大类、206个行业中类,在卫浴、陶瓷、五金家具等传统产业应用更加广泛,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兴行业应用快速拓展。

辛国斌指出,工信部将进一步深入推进“机器人+”应用行动,做强细分领域落地应用,加快成熟场景普及推广,鼓励新兴领域先行探索。同时坚持创新驱动,建立用户单位和机器人企业协同创新机制,面向行业应用需求,带动一批高端整机、关键零部件和工艺软件创新突破。

不少参会企业表示,我国拥有丰富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将持续加快技术创新迭代,提升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拓展应用深度广度,不断助推生产和生活方式智能化升级。

◇ ◇ ◇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本届大会期间发布的《中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产品优势不断增强,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

▲《中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2023)》发布(图源:新京报)

机器人作为科技创新的璀璨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发展报告,全球机器人产业保持增长态势,中国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重要推动力。汽车和电子行业仍是机器人应用程度最高的领域,人形机器人发展加速。

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创新持续活跃,专利申请呈现较强发展势头,中国专利申请量保持上升趋势。我国在机器人模块化与重构、多任务规划与智能控制、信息感知与导航等技术方向已积累了一批专利成果。

中国电子学会绘制的中国各类机器人产业图谱显示,从我国机器人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上市企业分布来看,我国机器人优质企业重点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北京、深圳、上海、东莞、杭州、天津、苏州、佛山、广州、青岛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并在当地优质企业引领带动之下,涌现了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锐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大会开幕的8月16日,北京市经信局印发了《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机器人操作系统、高性能专用芯片和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以及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等相关技术,支持企业组建联合体,通过“揭榜挂帅”聚力解决机器人产业短板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

我国拥有广阔的机器人应用市场,随着“机器人+”行动稳步实施,机器人应用领域正加速拓展,并在新能源汽车、医疗手术、电力巡检、光伏等领域的应用不断走深向实,有力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对于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表示,机器人产业技术将加快融合创新突破,应用场景将持续扩展,大模型将成为机器人智能“大脑”,机器人生态将加速共融共生。

(内容来源:新华社、北京日报、经济参考报、证券时报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