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压力阀冻结!倒计时停留在-40秒,SpaceX“星舰”发射计划推迟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日期:2023-04-18 10:37:47   阅读量:0

美国中部时间8:10左右,由于压力阀出现问题,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号称“史上最强火箭”的“星舰”(Starship)在得克萨斯州南部发射的计划暂停。这原本是SpaceX首次尝试将“星舰”送入轨道,同时这也是今年商业太空领域最受期待的事件之一,是SpaceX的星舰首次轨道飞行。旨在未来将人类送往火星。

北京时间21:12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一个加压阀似乎被冻住了,所以除非它很快开始工作,否则今天不能发射星舰。随后,马斯克又表示,“推进剂正在卸载,几天后再尝试发射。”

据央视新闻消息,美国东部时间17日21时19分,在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舰”重型运载火箭进行首次试飞发射前不足一分钟内,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宣布推迟发射,原因是超重型助推器的加压系统出现问题。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表示,预计至少需要48小时,即至少到19日才能再次进行发射尝试,但是目前尚不确定确切时间。

▼▼▼

星舰什么样

马斯克的SpaceX星舰(SpaceX Starship),又称:星际飞船,是由SpaceX推出的下一代发射载具,这一概念于2017年9月由伊隆·马斯克正式公布。

(图片来源/《北京科技报》2021年5月10日图解版)

据介绍,“星舰”总高度约120米,由底部70米高、配备33台“猛禽”发动机的“超重型推进器”和顶部50米高、可重复利用的飞船船舱组成。根据SpaceX的设想,“星舰”是一种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运输系统,可以将航天员和货物运送到地球轨道、月球、火星等地。美国“太空”网站称,此前保持“人类最大运载火箭”称号的是冷战期间用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美国“土星五号”火箭,它高约111米,可发射约130吨有效载荷进入地球轨道,将约50吨有效载荷送往月球。当前执行“阿耳忒弥斯2号”载人绕月飞行任务的美国新一代重型火箭“太空发射系统”,可向近地轨道发射95吨有效载荷。NASA表示,“太空发射系统”可将27吨以上的载荷送入月球轨道。相比之下,完全可重复使用“星舰”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50吨。在不考虑回收的情况下,“星舰”有效载荷高达250吨-300吨。

这次试飞助推器将被指令分离并落入墨西哥湾,航天器将继续向东飞行,经过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然后在夏威夷附近坠入海中。星舰的设计是完全可重复使用的,但在本次试飞中不会有任何东西被保留下来。

高耸的第一级火箭助推器,被称为超级重型,将在本次试飞中首次翱翔。马斯克表示,星舰飞船有大约50%的机会到达轨道。

火箭助推器阵容(图片来源/“量子认知”百家号)

▼▼▼

星舰都经历过什么

在过去的几年中,SpaceX在其位于德克萨斯州的Boca Chica设施中测试了Starship上层平台结构的几种原型。最终在2021年成功垂直着陆。

● 2020年5月29日:在两个更多的原型机SN1和SN3在地面测试中爆炸后,SpaceX终于在SN4上取得了成功,并用它进行了五次静态点火测试,直到在最后一次测试中爆炸。

● 2020年8月5日:星舰原型机SN5成功进行了一次高度为150米的飞行,并降落在附近的平台上。

● 2020年12月9日:SpaceX跳过了SN7,推出了SN8,这是第一个带有鳍和鼻锥的星舰原型,它被设计用于达到更高的高度,即10公里。在一次测试飞行中,SN8成功飞到了12.5公里,但下降速度过快,在降落时爆炸。

● 2021年2月2日:在第二次高空尝试中,SN9飞到了10公里高空,但因为其中一个发动机未能正常点火而在着陆时坠毁。

● 2021年3月3日:SN10 在测试中近乎完美完成10公里的飞行,但在着陆时腿部受损,导致火箭向一侧倾斜并在着陆几分钟后爆炸。

从左到右分别是SN8,SN9和SN10试飞姿态和轨迹(图片来源/腾讯太空)

● 2021年3月30日:SN11 再次成功飞升至10公里,但在下降过程中在空中爆炸。(SpaceX 跳过了 SN12、SN13 和 SN14。)

● 2021年5月5日:SN15终于成功完成了10公里高空飞行,并成功着陆。

▼▼▼

星舰都有什么任务

SpaceX公司CEO马斯克曾表示,与专门用于载人登月的“土星五号”和“太空发射系统”不同,“星舰”凭借强大的运载能力和多用化设计,可执行“星链”卫星发射、向月球和火星运送航天员和设备,以及更富科幻色彩的外星殖民和太空矿业开发。马斯克还宣称,“星舰”的发射成本相当低,一旦相关试验取得成功,将启动规模化生产,以每年建造100艘的速度,打造1000艘“星舰”组成的太空舰队,将10万人和相关物资运送到火星,实现从21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在火星殖民的梦想。

(来源:央视新闻,新京报,央视凤凰网军事频道,部分内容来源于“Space Daily ”“量子认知”百家号“新浪财经”“NASA航天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