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全国科普日精彩纷呈,北京科学中心来了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9-26 17:46:19   阅读量:0

记者/赵天宇 编辑/刘昭 校对/李云凤

“小鸡孵化”“高压放电”“倾斜小屋”……对于80后、90后这代人而言,位于安华桥的中国科技馆老馆可能是不少人的童年记忆。就在9月15日一早,沉寂数年的中国科技馆老馆再次“热闹”起来,而如今,它已经华丽变身成为全新的“北京科学中心”,并作为第八届北京科学嘉年华分会场,首次向公众开放。社会公众可通过www.bjsc.net.cn预约参观。

(摄影/吕择)

位于北三环中路的北京科学中心在中国科技馆原址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位于中轴线沿线,安华桥西北角,占地面积5.7公倾,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共有4座主体建筑,常设“三生”(生命、生活、生存)主题馆、儿童乐园馆、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示馆、球幕影院、科技教育专区和首都科普剧场等基本场馆。

以“生”为主旨的主展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精选了“寒武纪的矛与盾”“小细胞大世界”“农业中的黑科技”“气动元件与自动化”“天空为什么这么美”“城市用水的前世今生”等27套展线活动,让公众在互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北京科技报记者也在第一时间走访了北京科学中心,实地感受科技,“玩转”科学!

生命展区

探索细胞、动物视角看世界

来到二楼的生命展区,记者首先看到的竟然是一座秤,不过,这座秤称重的物品可不一般——成年人大脑(模型)的重量相当于六瓶矿泉水,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只相当于三瓶左右。这里是关于大脑重量的展示区,一生当中,人脑的容积和质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在生命展区,这里涉及生命领域的传统知识及前沿科技研究,引导公众科学地审视生命的价值,思考地球生物圈和谐共存的意义。包括大脑称重、探索细胞在内,记者逛了一圈以后,也在不知不觉中重新上了一堂“生物课”。

▲小学生正在体验“挑战记忆力”互动项目(摄影/张星海)

近年来,科学界对于脑电波的研究日益深入,但脑电波究竟是什么形态?它和我们的思考又有怎样具体的关系?在科学中心“感知脑电波”项目体验中,这些“线条”都被清晰地显示在了屏幕上,紧盯视频,蓝色的线条代表专注度,红色的线条则代表冥想度。记者闭眼几秒,专注度线条果然呈现“断崖式下跌”。

对于人体而言,除了脑科学以外,细胞科学也是日常关注的重点,在生命展区,巨大的蓝色“细胞屋”格外引人注目,“走进细胞屋,就相当于走进了一个放大的细胞内部,中间亮灯的部分就是细胞核。”讲解人员表示,在这间细胞屋内,除了了解人体常见细胞以外,参观者还可以接触到只有在实验室内才能使用的显微镜观察细胞切片,并深入探究细胞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当然,对于人类讨厌的癌细胞,生命展区也并未回避,而是把它们分解放大作为展项,在“普通细胞”和“癌细胞”横切模型前,不少参观者面色凝重,而癌细胞“细胞核大、核质比例失常、核深染”等特点也被巨大的模型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普通人来说,尽管诱发癌细胞的原因尚不完全确定,但保持健康的饮食、作息却是远离癌症的最佳方法。

此外,生命展区还有不少关于生命起源以及生物进化的探索,也有不少仿生体验设备让参与者“兴奋不已”。例如动物视觉的展项,透过摄像头,观众们能够体验蛇、鸟、兔子等不同动物的“视界”,感受不同物种的个体特点。

(摄影/吕择)

细胞屋科学原理:

细胞最独特的属性就是它是一个能独立生存,进行自我调节的开放体系,它在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生物体的一切生命现象,如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分化、代谢和应激等都是细胞这个基本单位的活动体现。由此可见,细胞是生命现象的物质结构基础,生命是细胞所独有的运动方式。

细胞屋其中的一面墙体,展示了形形色色的人体细胞。细胞模型有6种,分别是精子、卵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为增强趣味性,细胞膜排布从下到上,依次以细胞大小进行排列,越上面的细胞越大。参与者观看细胞模型和图文介绍,了解各种细胞的功能,并对各种细胞大小有初步了解。

生活展区

放心吃、炒菜机器人“厨艺精”

离开“生命展区”,来到三楼,便是“生活展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衣食住行或起居生活,其背后都蕴含着科学的原理和知识。因此,在生活展区的展项,本着“科学改善生活,科技引领未来”的理念,都是围绕着我们日常生活设置的。

说到日常生活,每个人每天都需要讲话,但有多少人真正留意过自己声音的分贝呢?在生活展区,一间名为“喊出压力”的隔音屋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是一台可以测定声音分贝的设备,声音越大,屏幕画面的改变就越明显。一般情况下,40-60分贝属于我们正常的交谈声音;60分贝以上就属于吵闹范围了,而70分贝以上就可能损害听觉神经!

当然,如果喊得不过瘾,动一动健个身也无妨。随着科技的发展,健身也不必完全依赖器材或者教练。在科学健身房展项前,利用全息技术,记者跟随屏幕里的虚拟教练,就可以完成快步走、高抬腿、慢跑等基础健身动作,科学健身的同时,还“节约”了不少金钱和时间。

▲记者体验虚拟的 “科学健身房”项目 (摄影/吕择)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生活展区,记者也发现了不少和“吃”有关的展项——美味的背后展项,利用动画剖析了麻辣烫、臭豆腐、刺身等常见食品的加工制作方法以及食用营养情况;食品添加剂展项,则更加直接地用展示柜的方式,将50多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一一展示,适量的食品添加剂其实对人体健康并无影响,因此,适时适量地使用食品添加剂其实是很有必要的。

而在展区的另一边,一台正在炒菜的机器人引起了不少观众的注意,点火、翻炒、加作料、盛盘子……按下开始键,智能机器人便能够自动选择做饭食材,掌控火候的大小和食材的用量,经过数十分钟,一款美味佳肴便出锅了,大师级作品就这样出锅完工了!“精湛”的厨艺引发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随着智能网络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当中,并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炒菜机器人科学原理:

(摄影/吕择)

展品科普了多项智能技术,包括:

(1)程控技术

智能炒菜机主要使用程控技术控制,程控是程序控制的简称,即利用单片机、PLC,或其他嵌入式系统,用电子计算机按照预先编制好的程序来控制。程控技术多用于电话交换机、工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军用设备和机器人等领域,极大地提高了设备自动化程度。

(2)PM2.5知识

智能炒菜机展品对家庭厨房中做饭炒菜产生的油烟与颗粒物进行成分的分析讲解,从新的角度科普PM2.5的相关知识。

(3)综合控制技术

智能炒菜机系统将展品所具有的全部系统功能进行整合控制,实现各种功能模块的协同工作。

展品配备有触摸屏,在表演时段,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设定炒菜机的工作过程,了解自动炒菜机所使用的科学技术原理。

生存展区

认知酸雨、循环资源益处无穷

与二层的“生命展区”和三层的“生活展区”相比,来到四楼和五楼的“生存展区”,记者感受到,这里的展项距离生活“更近”了。不少展项围绕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讲述生存现状,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强化生存环境改善的紧迫感,探讨的正是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吸引记者目光的展项是龙卷风模拟,龙卷风曾经给我国江苏等省份带来损失惨重的灾害,但在龙卷风的监测预报预警上,我国依然有不少提升的空间。因此,科学认知龙卷风也就十分重要了。记者了解到,这款龙卷风模拟器能够模拟多种类型的龙卷风,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可以更加形象地了解龙卷风的成因。

除了龙卷风以外,在大自然当中,风霜雨雪许多天气现象都值得探索:彩虹成像仪利用彩虹形成的光照原理,体验者可以“手动”生成一道彩虹;云海生成器可以模拟山间云雾缭绕的云海,并设置了日出、日落、夜间等不同景观。虽然是沙盘展示,但依然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当然,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时并没有“云海缭绕”这般和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比较典型的就是环境污染和极端气候增加。

▲不少外国参观者 纷纷驻足体验 (摄影/吕择)

展项当中,腐蚀的家园——酸雨模拟,展示了遭受正常雨水和酸雨侵蚀的两个不同的石狮子,左边被酸雨腐蚀的石狮子已经面目全非,让人过目不忘。

沙尘暴模拟器可以模拟从扬沙到强沙尘暴的不同沙尘天气,屏幕中漫天飞舞的黄沙,让每个参观者都深切感受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此外,展览中还包括 “海上石油开采”“地下水开采与保护”等涉及到资源开采与利用的展项,对于人类而言,只有合理开发、开采资源,才能真正做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从“南水北调”到“污水再生”再到“垃圾分类”,5层所有的展项,都是围绕着新时期首都经济建设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环境资源问题而设置的。记者注意到,这些展项与北京未来城市规划当中“严格水资源管控”“以生态保护为红线”不谋而合,集中展现了北京利用科技手段处理环境资源问题的做法与经验,既体现了科技在城市治理当中的重要性,也具有很强的科普作用。■

探秘龙卷风成因

科学原理:

什么是龙卷风?

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局地涡旋的现象,它是从雷雨云底伸向地面或水面的一种范围很小而风力极大的强风旋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它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

(摄影/吕择)

龙卷风如何形成?

地面上的水吸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向低温区集中形成云。云团逐渐变大,云内部上下云团上下温差越来越小,水蒸气分子升降幅度越来越大,云内部上下对流越来越激烈,云团下面上升的水蒸气直向上升,水蒸气分子在上升过程中受冷体积越来越小,呈漏斗状。上升的水蒸气分子受冷体积不断缩小,云下气体分子不断补充空间便产生了大风,由于水蒸气受冷体积缩小时,周围补充空间的气体来时不均匀便形成龙卷风。

通过一套仿真装置,模拟出龙卷风在自然界中发生的原理,就可以真实地制造一个小型的“龙卷风”,参观者就可以亲眼看到并体验到龙卷风的形成以及龙卷风的形态。

北京: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成功举办

2018年9月17日-19日,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召开。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以“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来自23个国际科技组织、38个国家的58个国别科技组织和机构的代表以及境内有关方面代表1000余人参加大会。

▲司令勋章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会士, 现任诺丁汉大学教授的马丁·波利亚科夫签字留念(摄影/张星海)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北京市科协原副主席王渝生在大会现场体验过VR 眼镜后, 跟照片上的孩子“合影”(摄影/张星海)

浙江:新能源汽车小镇助力全国科普日

9月14日,浙江省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金华市新能源汽车科技馆正式启动。全省各市县同时拉开帷幕,陆续推出展览、体验、咨询、讲座等1146场科普活动,给公众带来了为期一周的科普盛宴。

(文并摄影/孙浩)

广西:“玩”的过程中留下惊奇的种子

一年一度的广西青少年科学节是面对广西青少年的一场科技盛宴,也是广西青少年了解中国及世界科技发展最新动态的一个最佳窗口。9月15日,广西迎来第六届青少年科学节。

▲科技竖琴,看不 见的琴弦却能弹奏出美妙的乐章 (文并摄影/李鹏)

河北:农村娃“零距离”感受科技魅力

2018年9月16日,石家庄市以“创新引领时代,智慧点亮生活”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巡展在新乐市文化广场举行,来自农村的中小学生及家长体验科普互动实验智能机器人、天文望远镜、移动天文馆、3D打印技术、航模等各种科普项目,“零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

(供图/视觉中国)

山东:核能知识早知道

2018年9月15日,在位于山东烟台的山东核电科技馆,烟台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初中生们观看AP1000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模型。

(供图/视觉中国

青海:高原生物科普展示“身边的物种”

2018年9月15日,在全国科普日到来之际,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同来到位于青海西宁的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科普展厅内参观学习。

▲民众在科普展厅 内参观并详细了解 高原生物的标本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