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科学小记者走访南水北调惠南庄管理处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7-31 14:23:49   阅读量:0

原标题 | 科学小记者走访南水北调惠南庄管理处:在这里,千里南水“明转暗”

记者/赵天宇 编辑 /刘昭 ?摄影/吕择 校对/李云凤

“千里调水,造福于民”,步行走过京冀交界的北拒马河河道,来自窦店二小的陈思羽抬头望去,一排红色的大字映入眼帘。讲解员阿姨告诉他,大堤后面,就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北拒马河暗渠工程,也是南水北调工程进京“明渠转暗渠”的分界点。当然,这也是陈思羽第一次步行来到河北省境内。

入伏后的京城,天气异常炎热,居民用电用水量陡增。与此同时,汛期连续不断的降雨也让南水北调工程沿途充满不确定性,防汛形势严峻。7月21日,影响京城多日的降雨终于暂告一段落,来自“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活动的15名小记者和北京科技报记者一起,深入位于房山区大石窝镇的南水北调惠南庄管理处,实地了解南水北调一线工程的运转工作情况。

▲小记者们在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沙盘模型前驻足观看

国内最大卧式单级双吸离心泵

走进大石窝镇惠南庄泵站的办公楼,LED大屏幕上清楚地显示着一些调水数据——正式供水1317天、每秒流速约43立方米,以及运行调度的实时工作情况。这里连同不远处的北拒马河暗渠工程,组成了南水进京的第一站。

据介绍,源源不断的南水经过暗渠和泵站的加压处理,以暗涵和PCCP管道方式进入北京城地下,最终流向位于颐和园的团城湖内,沿途通过分水口进入自来水公司,经过处理后成为居民饮用水。同时,惠南庄泵站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上唯一的一座大型加压泵站,是北京段实现小流量自流,大流量加压输水的关键控制性建筑物,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的标志性建筑物。

为何要建设这样一座泵站?为何把它的位置选在京冀交接的惠南庄村?这是因为单靠水自流,不可能达到规划中每秒40立方米到60立方米的流量,因此需要有个外力对水有一个“推流”的作用,让水走得更快,流量更大。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北京城内的供水需求。

走进惠南庄泵站的主厂房内,头戴安全帽的记者和小记者,立刻被机器巨大的轰鸣声所吸引,8台水泵机组正在“勤奋”地工作着。泵站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看似普通的蓝色水泵,其实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卧式单极双吸离心泵,和变频空调类似,它也可以自动调整频率,运行效率高达90%以上。

具体来说,当流量超过每秒20立方米以后,水泵机组就会启动,此时通过北拒马河暗渠的来水,从泵站进口闸门进入,在前池汇集,通过8个进水管进入厂房,经过水泵加压后,以更快的流速汇入出水总管,接着将蜿蜒北上,途经56千米的地下PCCP管道,进入大宁调压池。

千里南水“由明转暗”

“快看,河里有鱼!”“这不是鱼吧?人喝的水里怎么会有鱼?”在北拒马河暗渠节制闸前,两名科学小记者对一只疑似鱼的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实,暗渠节制闸前的生物,的确是河水里游动的鱼,不过与普通的河鱼不同,这些鱼是一路从湖北丹江口“北上”来到北京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全长1432千米的中线工程,除了穿越部分河流时采取渡槽、隧洞、倒虹吸等方式以外,大部分河段是以地面明渠,也就是地面河的方式,利用地势落差自流到京津,这样的流水也自然带来了游鱼。

北拒马河暗渠工程因穿越北拒马河中支、北支而得名。千年之前,辽宋两国曾在此鏖战数年,并最终签下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停战协议”——澶渊之盟。而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南水北调“由明转暗”的分界点。仿佛“南水进京检查站”一样,闸门开启放行,水流进京,潜入北京地下后向颐和园流去。

节制闸的高度大约两层楼,从节制闸前平台向下望去,这里的河水流速不快,但水质很好,清澈碧绿,与面前干涸的北拒马河形成鲜明对比。渠首防洪堤,在“7.21”时,成功地抵御了北拒马河的洪水,经受考验,保障了暗渠工程的安全。

记者了解到,节制闸的构造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包括进水闸门和拦污栅在内,设计工作的首要核心就是保障水流的安全可靠,暗渠节制闸由两道闸门组成,可同时使用,也可互相备用。水流进入节制闸之前,要经过拦污栅拦截藻类与垃圾,节制闸东侧建有“退水闸”,一旦奔腾而来的江水出现问题,水就会被引流到此,排到其他地方处理。

“冬天河水结冰以后,我们是不是就没法喝到丹江口的水了?”在工作人员讲解的过程中,有的小记者提出了这样耐人寻味的问题。对此,工作人员表示,冬季天气寒冷时,尽管河面结冰,但河道中下游的水流还是在正常流动当中,此外,拦污栅前的明渠安装了扰冰装置以及排冰设施,在凌期具有排除河道浮冰的作用。

▲亲自动手实验,小记者们了解中线工程渡槽的工作原理

“解渴京城”但用水仍紧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这是流传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之畔的名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是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丹江口调水在荥阳通过隧道穿过黄河以后,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重点解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由于涉及到京津两大直辖市,特别是首都北京,中线工程从开工一开始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时间退回到4年前,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12月27日,南水首次进京,也标志南水正式加入了北京水网。“目前,南水北调供水已占北京城区日供水量的73%以上,天津城区接近100%,”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设计中,进京的南水是辅助供水,但现在南水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主力军”。

南水进京,除了缓解京城用水压力外,还明显改善了北京饮用水的水质。相关监测数据显示,使用南水后,北京自来水硬度由原来的每升380毫克下降至每升120毫克至130毫克。北京地下水水位也在16年以来首次回升。

此外,进京的南水还有效改善了北京的生态环境,部分南水补充到北京的河湖水系,使北京呈现水清岸绿,生态向好的良好势头。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由原来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北京从此告别“缺水”的局面。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国际公认的缺水下线年人均水资源量为1000立方米,北京的数据在提升以后,距离1000立方米依然有很大的差距,随着北京城市发展的加速,用水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来自良乡二小的科学小记者侯斯昱在参与采访活动以后颇有感触,她表示在科学课上学习了自然河流等相关知识,也经常从新闻中听到“南水北调”四个字,但这次来到工程现场,感受到了它的特殊意义和作用,水资源是宝贵的,每一滴南水都来之不易,未来在生活中,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爱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