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会员日:谁来保护 “社会的理性”?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7-30 10:52:49   阅读量:0
       中国科学家也有自己的节日,这就是12月15日的中国科协会员日。2008年,中国科协设立了会员日,自2009年起,将会员日时间定为每年12月15日从此,这一天就开始成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己的节日。中国科协相关人士表示,学会会员是构成科协的主体,也是科协服务的主要对象。设立会员日的初衷,就是为科技工作者搭建一个活动平台,为各级科协组织提供一个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平台。
  科研人员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他们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创新发展、让社会保持理性的关键力量。然而这支力量常年累月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事相关科学研究,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生活的巨大改变也离不开他们的功劳,但是他们却很少为公众所了解,受到关注和瞩目的只是少数,剩下来的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对广大科技工作者而言,中国科协会员日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其通过集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会员日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科协组织及所属团体为会员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并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科技社团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调动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青年科技工作者需要得到鼓励和支持    
     我国从1987年开始设立的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1994年由中组部、原人事部和中国科协共同设立,成为后来的中国青年科技奖,鼓舞了一代代科研人员,对广大青年科研人员起到了很好的鼓舞促进作用。
  “我是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刚刚起步,中国青年科技奖是我学术生涯中终身难以忘记的新起点,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潜心科学、服务‘三农’的信心与决心。”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张德咏研究员表示。
   第九届获奖者、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东说自己没有显赫的“出身”,没有关系和“背景”,中国青年科技奖的评委会能让他这个草根科学家当选,本身就意味着公平。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青年科技奖也成为了一些科研人员科研的新起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教授是第三届获奖者,他表示,中国青年科技奖是他学术生涯中一个重要的、一生难以忘记的新起点。谢和平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是在1992年,那时他还是一个普通的年轻教师,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刚刚起步。他认为,中国青年科技奖不仅仅是对他以往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以后工作的鞭策,也坚定了他潜心科学探索的信心与决心。
  “虽然我做研究不是为了获奖,但是中国青年科技奖的获得是对我以前科研工作的认可,我以后做科研的干劲也更大了。”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国青年科技奖的设立极大鼓舞了广大的科技人员。据了解,由钱学森提议设立的青年科技奖,截止到2011年共评出了十二届,共有1198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1个集体获奖。在获奖者中,先后有40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不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认为,中国科协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关注并不仅仅限于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都是需要关注的对象。
  “允许他们失败,容忍他们大胆尝试,张扬个性,帮助他们做‘出头鸟’。”韩启德在2011年12月15日,本年度中国科协会员日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上如是说,他指出,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应“压担子、给机会、认成绩”。而中国青年科技奖就是对一些杰出青年科技人员的一种很好的鼓励。
   “青年科技工作者最有朝气、活力和创造性,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学术创新的中坚,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夺取科技制胜权的希望。”韩启德说,对我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而言,要以中国青年科技奖为契机,鼓励他们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勇于探索、敢于怀疑、敢于批判,始终保持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在科研实践中尽情地施展才华、大有作为。
  为帮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好地传承科学传统,树立牢固的科学精神,中国科协、教育部、工程院、中科院、社科院等部门,近年来联合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对于营造好的研究氛围,成效也非常显著。
抢救老科学家珍贵的学术资料和信息
  任何一个科学家,他们的有关研究成果都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然而多年来,我国很多老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并且有些老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正在随着时间推移而湮灭,抢救这些成果已经刻不容缓。
  为此,2013年,中国科协有计划地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成果进行研究性整理。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科技发展史的活档案,他们个人的学术成长经历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很多老科学家的相继去世,他们个人资料的散失问题日趋严重。针对这种情况,迫切需要通过口述访谈、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多种方式,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史的重要资料保存下来。
   据了解,“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自2010年启动以来,到2013年3月已采集到247位老科学家的个人资料。记者了解到,目前采集工作主要面向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或者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
   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保存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珍贵历史记忆。在我国,有很多老科学家是共和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个人学术成长史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复制和再生的宝贵资源。
   另外,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有相当一部分曾在海外师从世界级科学大师,回国后成为一些重点学科和重要学术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现在也已成为我国各条科研战线的中坚力量和学术带头人。采集整理并分析研究老科学家的学术传承关系,把握他们学术思想形成、转变、发展、成熟的全过程,从而为准确把握未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提供参考和借鉴。
  “从目标来说,就是要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约300名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整理工作,并逐步建立起常规采集机制,以此丰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资料,弘扬老一代科学家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为了让广大社会公众加强对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老科学家的了解和认识,从12月15日开始,中国科协将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科学家群体展,届时将有近700位科学家的形象集体亮相。
   据了解,本次的“科技梦 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将在国家博物馆展出18天,一直到2014年1月1日。展览将通过“让科学扎根中国”“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动荡岁月中的科技人生”“在科学的春天里”“走进新时代”等主题以时间为轴,顺序呈现了不同背景下科技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展现了科学家群体的风骨和精神。
   中国科协透露,这个展览总共收集到4.5万件实物原件,有人把珍藏数十年的手稿、书信、照片、证书等捐献出来,其中有不少珍贵的资料在科技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比如在上世纪20年代赴野外考察时做的英文工作笔记,非常工整规范,还有科学家手绘的植物图片,其描摹之细可媲美专业美术作品。
   通过这样的展览,广大社会公众将会认识到我国众多科技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并了解他们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努力拓展科技工作者交流平台
  长期以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一直是中国科协的重要任务。为此,中国搭建了中国科协年会、综合交叉系列学术会议、高端前沿系列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平台,方便了广大科技人员的交流。
  多年来,中国科协也将促进科技人员的交流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并从各个方面为他们之间的这种交流提供便利,甚至连中国青年科技奖项的设置也成了促进科技人员之间交流的一个平台。
   第八届获奖者、清华大学热能系主任史琳教授表示,获奖除了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认可外,很重要的是与科协建立了很好的联系,她可以通过科协的平台和其他科学家进行交流。第四届获奖者、解放军总医院激光医学科主任顾瑛说她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的最大收获就是贴近了中国科协,通过参与中国科协的活动,结识了一些不同专业、学科的科学家,通过沟通和交流,开阔了自己的视野,非常有利于实现学科交叉和获得新的灵感。
   为了丰富一些科技人员的业余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这些年,中国科协还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在科技馆、博物馆等不同的场所参观,这也为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研究员刘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很多研究领域都有具体的学会组织,因此领域内的交流一般都比较频繁。但是对很多科研人员而言,十分重要的跨领域、不同行业人士之间的交流却很有限,中国科协可以在这个方面多发挥一些作用。
  彭慧胜也表示,未来中国科协可以引导建立一些中小型的交流平台,比如针对博士群体、硕士群体、本科生群体等的交流平台,或者是一些青年科研人员某个研究方向的交流平台,这些平台只要组织得好,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很多事情并不是要中国科协都自己亲自去做,它关键是要发挥一种很好的导向作用。”彭慧胜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黄方2002-2007年在美国留学攻读地质方面的博士学位,对美国的学术交流环境具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对记者表示,在美国的很多高校和专门研究机构都具有很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大家常常利用酒会、学术报告会进行学术方面的一些交流,并不需要政府或者其他组织的推动,他也常常参加一些学术报告,听不同专家之间的讨论,获益匪浅。
  黄方认为,中国科协可以积极倡导这方面的一些交流,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例行学术报告制度建设,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的风气和环境。
  
 
给他们一个反映诉求的渠道
  2013年8月13日,中国科协有关领导前往山东威海,看望应邀参加暑期考察休假的基层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听取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参加座谈会的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共42位,分别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农村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普通教师、医护人员等。他们中有全国劳模和全国人大代表,有中国科协“八大”代表,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也有地方评选出的先进个人或劳动模范。
  座谈会上,与会代表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畅谈经验体会,对科协工作和科协组织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昆明医科大学教授李树清认为,科协做了很多政府机关、民间组织做不了、做不到的事情,在联系科技工作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建议进一步加大科协组织建设和经费投入,在提升科技工作者学术水平的同时,融入社会科学知识、爱国主义思想等相关方面的内容。
     安徽省芜湖县高效农业研究会会长、高级农艺师杨良金是从一名小学毕业的农民逐步成为水稻育种和油菜栽培研究推广专家的,他建议各级科协加大对技术推广与普及人员的关注,对长期在基层从事科技普及与推广的人员,在奖励上给予倾斜。
   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教授田军仓提出,每年科技部门评奖,有许多科技成果、专利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议科协牵头研究,在科技项目评价中增加科技普及率的相关内容,以促进成果转化。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会活动经费较少,建议中国科协设立专项经费对这些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给予支持。
   而河北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研究员赵治海提出,目前基层科技工作者待遇较低,建议国家设立科技工作者待遇最低标准,以鼓励科研人员到偏远地区工作。在科研管理方面,建议尊重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自由,对科技工作者给予固定经费支持,尽量减少管理部门对科技工作的行政干预。
  另外,其他一些参加会议的科技人员也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诉求和建议。例如广东肇庆市农业良种示范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邱卓荣反映,国家对农业非常重视,在推动农业发展、农业技术创新方面出台很多好政策。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低,近年来媒体关于农业方面有许多不科学、不真实的消息,冲击了农产品市场,极大地影响农民收入。建议在国家层面对媒体进行立法和监督,确保消息准确科学。同时中国科协对失实报道要迅速反应,给予回应。当前人才工作重引进,轻本地、本土人才培养和支持,建议人才政策要相对稳定、人人平等。
   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也表示,建立反映基层科技工作者的诉求渠道,中国科协还可以多开辟一些路径,尽量建立能够方便科技人员反映诉求的渠道。他说,以他所在的复旦大学为例,教师群体在遇到难题一般都是找学校解决,如果学校解决不了,大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很少有人会想到找科协。就是找,也不知道如何去找。
   中国科协有关领导表示,科协是全体科技工作者的科协,主要的功能就是服务。今后,中国科协将积极顺应科技工作者的愿望和诉求,进一步体现特色和优势,努力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满腔热情地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当然,在未来,多建立一些能够反映基层科技工作者诉求的渠道则是中国科协工作的重要方面。
  
  韩启德强调,对广大青年科技人员而言,要及时反映他们的意见诉求,积极推动和帮助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做好研究,在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领域加强攻关,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
   
 
希望未来能有科技工作者节
  广大科研人员是“社会的理性”的重要群体,他们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关心他们、保护他们就成为了中国科协的重要责任。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科协会员日得以诞生。并且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科协会员日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人员交流的重要平台。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部长李森认为,未来中国科协会员日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它将更多地吸引科协组织和科技工作者广泛参与。除了全国学会、省级科协外,各类基层科协将会更多地参与,各级各类科协组织所广泛联系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也将会更多地参与。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会员日的活动越来越成熟,形成继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全国科普日之后的又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活动品牌,真正成为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平台。同时,通过这个平台,科技工作者亦能发挥服务社会和大众的作用。
  李森在2009年12月12日第二届中国科协会员日前夕接受网络在线访谈时,主持人曾问到这样的问题:每年有针对不同行业的节日,比如记者节、护士节等,网络上很多网友们都在议论,说中国科协会员日的设立可不可以看作是为下一步设立“中国科技工作者节”进行的酝酿和准备工作?
  李森说,实际上不仅一些网友有这样的想法,很多科技工作者也有这样的愿望。未来,如果会员日能够每年越做越好,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科协会员日必将真正成为科技工作者普遍认可和广大社会公众普遍欢迎的科技工作者的节日。在此基础上,通过国家立法的方式,将每年的12月15日由会员日提升为科技工作者节,不是没有可能的。
  今年3月,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政协科协界43位委员针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提交了提案。这些提案内容涉及科技、教育、卫生、环境、民生等一系列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广受社会关注,其中,国家为科技人员设立“科技节”就是重要的一项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荣誉委员齐让今年在两会中的提案认为,从我国科技人员在新时期的任务、地位,人力资源的数量来看,国家为科技人员设立节日已经具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