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科学是文化,也是未来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6-12 14:55:48   阅读量:0

科学知识从实验室到大众之间的“公里数”, 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众科学素养的标准。大 众拥有越丰富的科学知识,给予科学事业的支 持就越多。

撰文/张泽(中科院院士、浙大学术委员会主任)

一年前,当我们庆祝浙江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的时候,我讲了一段话,大概意思是: 工程创造了今天,科学将创造明天,而文化代表着未来。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聚会,祝贺今年的十大学术进展评选成果,看似只关乎科学,其实,它彰显着一种科学的文化,既关乎科学也关乎文化。仔细想想,科学也确实是一种文化,它无时不刻地在推动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深刻地影响着未来。

牛顿力学与昨天欧洲的启蒙运动,量子力学与今天的计算机互联网,相对论与未来的人类文明,都在用科学的语言,引导着人们的思考,讲述着人类的文明。科学显然已经成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而在科学探索的征程中,是科学家先贤们用生命换来了人类的文明。

科学最实质的内核就是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准则,是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实事”二字按照定义就是要据实来做学问,出言要有据。如果把“实”变成一个动词,把“事”变成一个宾语,那就是扎扎实实干事,而“求是”就是认识问题的方法。科学的文化是什么?就是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的,也是我们说的“实事求是”。要想改变社会、改变民众现状,科学家应当担负的责任,最直接的就是用行动向公众表示认真做事、守则做事的态度,这是科学家立世之道,也是科学文化之本。

大众科学意识的培育,不仅仅要依靠媒体,更要依靠科学家自身。在历史上,科学家建立面向公众的科学意识,经历了很多年。从欧洲大陆的精神价值,到美国的用户价值,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不一样的依存关系。

30年前,我还是一个研究生,为我们上英语培训课的美国老太太是一个火车司机的妻子,讨论课的时候,老太太会和我们讨论“金钱不是万能的”,但对那时候的中国人来说钱太重要了,重要到什么都可以放下;穷怕了,利益就成为眼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那个时空里。

对于中国的科学家而言,如何建立我们自己的价值体系,用科学精神去影响更多的人,既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传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科学事业取得更多支持的问题,而是科学家应有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如果说科学家获得业内认同只是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台阶,那么他必须得到大众认同才是又上了一个台阶。更直白地说,现代科学家是一种职业,得到业内认同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如获得基金和项目的支持,但是,科学家们更应理解的是,基金和项目支持的基础,是来自国家的强盛和公众的支持。在全球背景下的科学竞争中,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不只是科学家自身的未来,更是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

科学知识从实验室到大众之间的“公里数”,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众科学素养的标准。大众拥有越丰富的科学知识,给予科学事业的支持就越多。中国科学家底不厚,大众对于科学的理解力和支持度,更需要科学家面对大众,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向大众传播科学,引导大众理解科学进步与美好生活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跨学科评价、跨行业科普对科学家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这又是中国科学家必须要学习的技能。同行评价事关科学家本身的成长和发展,而跨专业、跨行评价则会有更深远的影响,我们不能忽略,不能回避。

从浙江大学的“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活动到今年是第六届,有了比较多的教授乐于参与。从只关注小同行评议到乐于参与大同行评价,这在大学也是科学文化的进步。■(来源:“求是风采”微信公众号,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