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让科学充满爱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8-14 11:04:10   阅读量:0

  据说“克隆”一词最早源自古希腊语,为“嫩枝”之意,后被运用于植物学领域,泛指植物的嫁接。尽管早已有之,但直到近10余年,随着“多莉羊”的出生,这个词才走向大众生活,为普通老百姓所熟悉甚至“灵活”运用。但是,知道“克隆”这个词,并不意味着大众已经真地明白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作为一名自然科学的门外汉,但又是对科技与社会的议题颇感兴趣的读者,我恰巧品尝到了来自科学家的一枚珍贵的科普果实,它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研究员的科普大作——《“天”生与“人”生:生殖与克隆》。众所周知,“克隆人”依然是当下困扰科学家的难题,也是吸引伦理学家、公众参与讨论的热门话题;公众有太多的知识需要了解,也有太多的疑问需要解答。作为真正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学家,杨焕明院士的这部著作无疑是雪中送炭。

  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爱你的一班人”写给世界上第一位克隆人的信件,这封信富含深情地表达了人类对可能到来的克隆人的关爱。它告诉我们,如果克隆人真地出现了,我们必须用一颗真诚、宽容、平等的心去对待他/ 她,他/ 她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拥有着人类的尊严、权利和完整性。

  书的结尾,则是克隆人给“爱你的一班人”的两封态度截然不同的回信,分别讲述了克隆人不同的成长过程、遭遇和处境,表达了克隆人对自己的历史、身份和未来的不同看法与愿望。单是这语言生动且饱含情感的三封信,便已让读者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读来时更是令人感同身受,唏嘘不已。仅此一点,即可改变大众对“科学家是没有人情味的工作机器”、“科学是冷冰冰的数据和公式”的形象认知,表达了一种充满爱和人文精神的科学观。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该书会将科学知识与方法的普及弃置一旁。相反,那些离大众生活很远的科学术语、科学理论,均被作者巧妙地穿插在生动有趣的图片和故事情节之中。不仅如此,其中还嵌入了对实验方法、科学家求知动力、实验室生活的描述,以及对类似于精子银行、生物学母亲、社会学母亲、试管婴儿等更具一般性的科学概念的普及。所谓润物细无声,所谓文字的艺术与魅力,说的不正是这种情形吗?

  全书最为精彩之处还在于作者以高屋建瓴的眼光来审视争论双方各自的论据,并将它们客观地一一呈现给读者,而答案却留给读者自己去给。就连书尾的两封信件,也是如此,感情同样真挚,理由似乎同样充分。这种开放式而非说教式的写作方式,也是科普著作中较为少见的。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表达阅读感受,那就是它让我更加确信:科学需要爱,科学应该充满爱也可以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