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如何应对这些“熊孩子”?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5-10 15:01:56   阅读量:0

  文/记者 齐亚凤

  校园暴力的新闻在我国时常发生,日前,重庆彭水县桑拓中学一名中学生由于和同学之间有矛盾,被多名同窗在厕所内围殴,最后被人持凶器捅伤致死。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未成年人屡屡使用暴力呢?

  自私个性、好斗基因促使暴力滋生

  校园暴力事件在我国已经屡见不鲜。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些委员、代表提到了“校园暴力”的话题。人大代表刘晓翠建议制定反校园暴力法,即便是未成年人,只要触犯刑律,并达到了一定的后果,就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除了从法律层面对校园暴力进行严惩之外,有专家还提出,要从校园暴力的根源入手,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毒瘤。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吴硕琳认为,人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受基因控制,有些人比较好斗,有些人则内向平和,这是先天性行为。“暴力事件的内因包括孩子的个性形成,如狭隘自私、唯我独尊;人格形成;遗传因素等等。例如单胺氧化酶基因(MAO基因)缺乏的人就有暴力冲动倾向。”吴硕琳说。

  大脑中的MAO基因控制着脑神经质的浓度。经动物实验发现,如果完全去掉MAO基因,小老鼠就有暴力倾向,容易打架。人也是这样,如果他缺少这个基因,也会有异常行为发生,如易怒、好斗等,容易犯罪。当婴儿在母体怀孕期间,如果受到很大的压力,婴儿可能会天生缺乏MAO基因,当他长大后,犯罪概率就高。

  今年2月,在中美两国华人圈中引发哗然的洛杉矶中国留学生绑架凌虐案宣判,3名主犯翟云瑶、章鑫磊、杨雨菡被判处6到13年的监禁,之后3人将被驱逐出境。从外因来看,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可能比国内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精神压力,文化的不匹配性加剧了学生们在大学过渡期的挑战。

  “家庭、社会以及东西方文化差异都是问题所在。家庭因素包括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常见的是父母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内心需求,缺乏‘爱’的教育,而是把金钱奖励交换作为教育方式。当事发东窗,为时已晚,令人讽刺的是,父母又决定花钱摆平,这样的行为模式如果父母认为是司空见惯,孩子们岂不是耳濡目染更加以学习?”吴硕琳说。

  暴力者共情能力存在问题

  据媒体报道,1月16日,一段关于一名海南少女遭多人殴打侮辱的视频热传网络,视频引发当地警方关注。

  2015年7月,有位母亲在网上发表求助信,称自己的女儿被人脱衣凌辱殴打,其情节与美国的这起案件极为相似。在公开的一段一分多钟的视频中,一名十四五岁的女孩被脱光上衣,另一个同龄女孩则不断地踢打……

  在校园暴力的个案中,常常会看到那些青少年们令人震惊的暴虐行为。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心理咨询师张轶表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个人对自我情绪的感知理解能力和对他人情绪的感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情绪认知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尤其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与他人建立关系。这些校园暴力者当时的反应和事后的‘忏悔’似乎都在提示,他们对他人的共情能力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那么,共情能力缺失的原因,可以追溯反映出婴儿时期养育者对婴儿情绪的敏感性、包容和反馈是严重匮乏的。

  从共情的生物学基础来看,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被认为是近代认知神经科学上最具意义的研究之一,它解释了其他人、周边环境对我们自身精神的影响。

  “新的发现镜像神经元是模仿他人动作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意图,同时感受与他人一致的情感,从而使得镜像机制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多层面交流与联系的桥梁。而镜像神经元的发展与早期的养育关系密切相关。”张轶解释。

  自我证明和发泄情绪的青春期

  青春期本身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虽然他们渴望独立自由,但依然离不开父母作为安全基地的作用,如果恰好被投放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青春期的混乱加上适应问题,会将一切冲突放大,问题频出,甚至走向极端。

  “在青春期以前的潜伏期,因为儿童已经发展出成熟的防御机制,特别是压抑,把烦扰的念头压抑到意识以外,所以儿童时期可以暂时缓解那些强烈的冲突和渴望而导致的紧张,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到学校和社会化上。但青春期在荷尔蒙的刺激下开始性成熟,同时过去没有解决好的冲突会被激发再现甚至最终大爆发。所以,这个时期本身是一个充满不稳定、冲突和挑战的时期,青少年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以及探索和尝试自己即将作为一个成年人所拥有的力量和影响力。”张轶说。

  尤其那些留学在外的青少年们更缺乏安全感,可以说,家长溺爱孩子,并没有让孩子在生活和心理上具备一定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当环境突然发生改变时,原本正处在青春期的他们,本是个性培养、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上远离熟悉的家人得到更少关爱,容易迷失自我,影响自我性格及行为模式。在缺乏关爱情况下,很难说这样的青少年没有内心的孤独、压力、抑郁情绪甚至其他障碍,比如双向情感障碍等等。但是远离家人,没人告诉并引导他们。”吴硕琳表示。

  此外,这些有校园暴力行为的孩子们,无法宣泄自己的苦闷,无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不满与愤怒,虐待同学从侧面反映出情感的冷漠,也是变相的情感虐待。“当孩子内心无法得到爱的满足与需求,又有不良嗜好时,缺少引导与监管,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加之,缺乏法律意识与正确的价值观,人格形成可能不完整。如果再在社会上接触了歪风邪气,则一发不可收拾。”吴硕琳说。

  暴怒学生心理健康需密切关注

  现今,一例例中国校园暴力事件也在悄然升级。在百度搜索“校园暴力”,仅是相关视频就超过两万多条。尽管目前暂无关于校园暴力的权威数据统计,但难以否认的现象是中国校园内的学生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自己今年的提案是关注校园暴力。并透露“自己小的时候也被欺负过若干次,到现在还记得欺负过他的人,这一辈子都忘不了”。

  内心的虐待往往比肉体的虐待更加可怕。“有校园暴力的孩子们所经历的情感世界,也许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缺爱、淡漠、心理受虐,最后,用同样的方式虐待别人。”吴硕琳说,“心中没有正确的价值道德观,没有法律意识,才出现如此荒唐残忍的行为。这些暴力事件暴露出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严重的忽视!需要家庭、社会以及相关医疗机构对这类人群进行关爱、教育、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