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18岁"史学奇才"自杀如何尽早发现青少年抑郁苗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3-15 11:36:15   阅读量:0

文/黄晶(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临床心理科) 记者 齐亚凤 

  中国超过三成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23.4% 存在轻度抑郁, 13.1% 存在严重抑郁。

  2月23日,被誉为“史学奇才”的林嘉文跳楼自杀,其在遗书中写道:“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天才少年自杀身亡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舆论关注。痛心缅怀逝者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青少年抑郁症这一话题。

  全国青少年近1/5存在心理问题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在我们眼中,孩子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代名词,往往孩子在我们面前皱着眉头托着腮帮,或是诉说那些让自己“郁闷”的“成长烦恼”时,我们总是一句话敷衍了事:“小孩子有啥可烦的?”就在“史学奇才”逝去的两日后,据媒体报道,2月25 日晚,15 岁的武汉初三女孩小夏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从 18 楼家中跳下,鲜活生命瞬间消逝。据了解,被称为“学霸”的小夏,去年期末考试不太理想,疑因心理压力过大而走向极端。

  这些孩子们在同学眼中,身在重点班,成绩又不错,逝去生命很是让人心痛。其实,“少年”和“抑郁”不再是天与地的差别一样,也不是没有交集。大人有大烦恼,小孩也有小烦恼,如果不去关注,听任负面情绪蔓延发展,则很可能导致各种性格扭曲甚至出现各种心理和躯体疾患。

  中国科协会同中国心理学会开展的“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研究课题表调查发现, 按照《中国心理健康量表》的判断标准,17.5% 的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3.1% 的青少年有严重心理问题,后者人数比例偏高。63.3% 的青少年心情低落、29.1% 常紧张不安、31.7% 有较多的愤怒感,说明青少年的不良情绪较多。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数不少,但比成人患者更难察觉。当成人怀疑自己精神出现问题时,大多会主动寻求协助,相反,青少年会把这个问题掩藏起来,即使被问到,多会说“别烦我”和“不知道”等,无法清晰具体地描述自己的精神状况。

  心理和生理因素导致抑郁症

  抑郁症是目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生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示,超过三成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23.4% 存在轻度抑郁, 13.1% 存在严重抑郁。农村青少年的抑郁问题比城市青少年严重, 尤其是农村高中的男生。

  此外,两成左右的毕业年级学生存在严重抑郁。初三学生24.2% 存在轻度到中度抑郁,18.1% 存在严重抑郁;高三学生27.5% 存在轻度到中度抑郁,18.8% 存在严重抑郁。

  但现代科学对于抑郁症的成因,一直没有明确的认识。从现有的科学研究来看,抑郁症的病因非常复杂,除了心理社会因素外,生物学的因素也是抑郁症发病的主要病因,生物学致病因素主要指脑内神经递质浓度的改变和遗传学的作用,涉及抑郁症发病的脑内神经递质有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同时抑郁症也有肯定的遗传作用,比如母亲患抑郁症其子患抑郁症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

  孩子的抑郁症更难被发现

  记得在随诊过程中,有一名患抑郁症的高一男生,他跟随母亲生活在单亲家庭里,母亲关注到孩子的一些问题,发现他很抵触去上学,而且经常会有持续性头疼,只有经过体育运动后才会舒服一些。

  身陷抑郁症的人会有一种类似于不会游泳的人突然掉进河里的体验。其实,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与成人基本相同,他们都会感到巨大的恐惧和痛苦。

  由于年龄的原因,儿童和青少年认知水平有限,不像成人患者那样能体验出自罪自责等情感体验。他们的抑郁有时通过厌烦、孤僻,甚至愤怒来表达悲伤。有些儿童不具备和成人一样的描述及理解情绪的语言能力,因此,他们往往通过行为来表达抑郁心情。

  儿童和青少年的典型抑郁症有节律性特征,表现为晨重夜轻的变化规律,除了情绪障碍外,往往可表现为活动过多、逃学、攻击行为等。不同发育阶段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抑郁的行为方式。

  比如,在学龄前期表现为攻击或退缩行为,与其他儿童交往困难、睡眠和饮食问题等;小学期时会出现不愿上学、学习成绩下降、躯体不适如头痛和胃痛、与伙伴和成人关系不良、做白日梦、躯体攻击行为;在青少年期时进食障碍(尤见于女孩)、躯体攻击(尤见于男孩)、自杀念头、反社会行为,如偷窃撒谎、一些类似于成人的抑郁症状(如悲伤、自我感觉差以及对以往喜欢的活动丧失兴趣等)。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了这些问题,应带孩子马上就诊,孩子可能患了抑郁症。

 
被誉为“史学奇才”的林嘉文跳楼自杀,引发人们对青少年抑郁问题的关注

  抑郁与自杀意念密切相关

  有时,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就会感到压力、焦虑、悲观或生气,大脑会不由自主地全神贯注某个主题,当思维转不过弯,越陷越深就进入“死胡同”。

  有人说,“天才易孤独”,许多成绩优秀的学子,如果一次没有考好或是没达到自我标准的话,就是天塌下来了。他们的压力无比巨大,心里感到战战兢兢。心理学家解释,当一个人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又无力改变现状,到了一个极端时,自杀似乎就成了自然而然的解决方案。

  随着生活、学习压力的剧增,儿童和青少年罹患抑郁症或因患抑郁症导致自杀的事件比比皆是。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在1.8% -7.8% 之间。而且, 青少年的抑郁与自杀意念密切相关。调查中表示,抑郁均分越高, 自杀意念越强。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抑郁均分( 15.51 分) 远高于没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群体( 8.87 分)。

  此外,超过六成的非在校青少年存在抑郁问题, 近半数最近想到过自杀。非在校青少年中存在轻度到中度抑郁的比例为35.8% , 高出在校青少年6.6 个百分点;存在严重抑郁的比例高达27.7% , 高出在校青少年12 个百分点。高达30.3% 的非在校青少年最近曾想到过自杀, 高出同龄在校青少年20.1 个百分点。

  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现代网络发达,现在通过网聊青少年邀约集体自杀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这是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想法。

  自杀的负面情绪或许会传染

  “自杀的负面情绪或许会传染”,一些媒体报道中解释,一个个体在家庭和社会中遭遇挫折之后,选择在网络中寻找自己的同类,或是相互慰藉,或是一同寻找一条解脱的路,走着走着,或就走向迷途。

  2月19日,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江绪林老师悬梁自尽,学术界为之扼腕叹息。时隔三日,少年史学奇才林嘉文也不幸离世,据媒体称,江绪林老师离世的消息可能对林嘉文有一定的影响,林嘉文得知江绪林老师离世的消息后亦曾透露自己患有抑郁症。

  早在1992年,意大利帕尔马大学里佐拉蒂教授在做一次研究猴子脑细胞的实验时发现,猴子在做动作时,大脑中某个特定位置的神经元就立即处于激活状态;更令人惊讶的发现是,猴子在观察到别的猴子,甚至是人,在做同样的动作时,大脑中的那个特定位置的神经元同样被激活。

  猴子的大脑似乎分辨不出“是自己实际在做”和“看到别人在做”之间的区别。这些神经元就像一面镜子,能直接在观察者的大脑中映射出别人的动作,因此被称为是“镜像神经元”。后来发现,在人类的大脑中,也普遍存在着这种镜像神经元,它们广泛分布在两个大脑半球的重要区域,包括运动前皮质和顶叶皮质。

  镜像神经系统不但能对行为产生镜像反应,而且对人的面部表情和情绪也会产生镜像反应。这可能就是“情绪会感染”的真实原因。

  一项发表在《加拿大医学协会杂志》上的针对加拿大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支持学界“自杀情绪传染”的假设,也就是说,青少年知道自杀事件后,不论是否了解自杀者,本人的自杀冲动也会增加。

  在研究了2.2万多名年龄介于12岁至17岁的青少年的数据后,来自渥太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者们发现,12岁至13岁的少年在得悉自杀事件后,本人产生自杀想法或行动的风险增加了 4 倍多。

  通过研究还发现,“自杀情绪传染”的效果会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在14岁至15岁的人群中,“自杀情绪传染”风险为3倍,而在16岁至17岁的人群中,该风险为2倍多。另外,本人是否认识自杀者并不会对这种相关性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人员表示,当自杀事件发生后,死者家属、媒体可能会对自杀行为美化或浪漫化,这些做法会产生危险后果,因为相对脆弱的青少年群体可能产生错误想法,认为自杀可以解决某些问题。所以,当出现自杀事件时,应该优先针对年龄小的群体进行危机干预,避免让青少年“暴露”在自杀新闻中。


美国开罗斯奇姆,一名16岁的女孩在一所高中内荡秋千。这名女孩曾有过自杀行为,在家人和学校的帮助下,她已逐渐走出阴影

  青春期后抑郁症发病率增加

  最近,也有调查显示,青春期后抑郁症的发病率显著增加,9-17岁的青少年中有5%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14岁以后女孩的发病率是男孩的2倍,在13 -15岁之间, 青少年的抑郁症患者每年以近10 % 的速度增长。

  但是约70%的青少年未曾接受正规的诊断和治疗,这可能与年龄过小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社会歧视、症状不典型、家长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儿童精神科医师严重匮乏等因素有关。

  同时,由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对患者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社会功能受损,严重者可能自杀,因此,需要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治疗。

  抑郁症其实是一个信差,它传递出的信息,是让儿童和青少年把以往的创伤和负面情绪清理干净,并学习重新真正地爱上自己。 对其抑郁障碍的治疗,应以抗抑郁药物与心理治疗并重为原则,单纯靠药物或心理治疗都是不恰当的。当药物治疗缓解抑郁症状后,再配合心理治疗,会使患者认识本病,改变认知,完善人格,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与自信。认知行为疗法可减轻抑郁严重度,加速症状改善,降低自杀率和减少功能损害。

  家长应及时关注到孩子心理变化

  18岁“史学奇才”自杀,如何尽早发现青少年抑郁苗头?儿童青少年群体的生活轨迹,集中在学校与家庭两点一线上,使得孩子社会经验少、人际交往能力低。加上中国教育的特点,多数学生唯成绩论,只是用心读书,一旦出现成绩滑坡,很可能有“我不行”的心理暗示,长时间形成心理障碍,渐渐被抑郁情绪困扰。

  所以,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向大家传达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知识,这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做到疾病的早期发现、识别和治疗,对于疾病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早期发现和及时防治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阵地, 应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青少年心理防治系统, 包括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抑郁与自杀干预系统和行为问题监护系统。

  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心理的变化,及时地对孩子进行疏导与排解。如有条件可立刻出去跑步、打球,通过转移注意力消解焦虑情绪,这时再给自己重新定位。

  同时,对孩子应该多一些挫折教育,提高其应对挫折的能力,弹性、灵活地看待挫折,避免悲剧的发生。而且,对孩子要从小加强心理教育,让他们以自信、平和、开放、自由的心态健康成长,有了良好的心态,在成长的道路上才能从容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