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常州中学污染事件为环境欠账敲响警钟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4-26 15:32:34   阅读量:0

  文/ 柯观

  由于过去环境监管较为松懈,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可以想见,还有很多类似于“常隆地块”的“毒地”分布在全国各地,它们随时都会像生态炸弹一样引爆。

  一边是7年前三座化工厂遗留下来的污染地块,另一边是入驻半年多的中学,两者仅一路之隔,马路对面的“毒地”已于今年通过修复后的验收,但危机却似乎刚刚引爆。今年初,常州外国语学校500多名在校生接受体检,有133人检出部分指标异常(此为官方数据,家长并不认同),疑似因化工厂地块污染而中毒,该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引发全社会关注。

  在媒体最初报道中,提到了还有个别学生检查出淋巴癌,不过,将此与“毒地污染”关联起来可能还不够严谨,还需要更深入的证据。甚至于,目前这一百多名学生的健康问题看起来跟毒地污染的相关性已经很大,但要因此做出因果判断,也还需要流行病学上更多的分析。

  不过,对学生健康问题的溯源并不影响对该事件其它问题的探究、反思。从目前已有的信息来分析,常州外国语中学的建设存在几大疑点:建校的环评报告是否存在缺陷?学校是否存在未批先建的问题?从纸面文件看,学校施工比报告批复提前了7个月。另外,学校在2015年下半年迁入,而对面的“毒地”还在进行挖土修复。那么,到底是学校搬早了,还是对面的修复工程拖延了?由此造成的伤害责任在谁?

  更为重要的是,最早的学校环评报告里已经明确提醒,“常隆(华达、常宇)公司原厂址地块场地开展修复后,会产生一定的空气污染,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对常隆(华达、常宇)公司原厂址地块修复土方挖掘施工时的废气污染的监管,避免常隆(华达、常宇)公司原厂址地块修复产生的污染对在校师生的影响。”那么,这期间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何在?防范工作又在哪?

  继续深究,会发现全社会在环保方面的欠账实在太多。按理说,学校的环评报告最好是注明“对面的土壤修复工程未完工前不得迁入”,但实际上,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现行环评的重点在于“项目对外环境的影响”,而常州外国语学校环评的重点其实应该是“外环境对本项目的影响”,这导致了学校环评报告的深度不够,对于风险的提示还是太“温柔”。

  此外,环评工作在现行工程建设中的位置相当尴尬。常隆地块修复和常州外国语学校建校这两项工程均由政府主导,在项目已经确立、批复时,环评工作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实际上很难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可以说,在很多项目中政府意志仍然大于法治。

  而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毒地”的敏感性,政府相关部门对此类工程一直遮遮掩掩,导致相关工程项目的信息公开极为有限。目前,关于常隆地块的环评文件仍然看不到,有网友表示,之前在网上还可以找到的项目公示文件也不见了——也就是被删除了。

  可资对比的是,发达国家早已建立了完善的污染场地管理制度。美国在1980年即通过《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案》及其修正法案,并建立了污染场地管理信息系统与名录,制定了灵活的修复技术标准,并建立了修复后土地监测与控管长效机制。同时,对于修复后的“毒地”也做了充分的提醒,比如硅谷中心的Milpitas曾经是个大垃圾场,修复后周边所有公寓、商家都会在醒目的地方挂个牌子,提醒“附近埋过有害物质,可能对孕妇和婴儿有健康风险”之类,这种举措可以极大增强公共信任。

  充分的信息公开,有利于更多专业人士参与研判,也是保障利益相关方知情权的需要,同时能促进大家的参与协调,寻求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然而,由于污染土地修复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全社会对此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具体项目也缺乏理性、客观的认知,要形成良好的解决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于过去环境监管较为松懈,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可以想见,还有很多类似于“常隆地块”的“毒地”分布在全国各地,它们随时都会像生态炸弹一样引爆。但愿“常州污染事件”能成为一个引子,促使全社会一起揭开“毒地污染”这个盖子,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尽快完善法规和制度,不再让“毒地”祸害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