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发改委不下调油价的理由缺乏科学依据

来源:    发布日期:2015-12-21 13:39:20   阅读量:0

文/ 柯观

  有没有更深入的研究表明,一个时期内成品油的消耗量能转化为减少多少空气污染?具体的数据如何?只有把这些东西都摊出来给消费者看,大家才能信服。

  上周,继天空飘来五个字“东方饺子王”之后,天空中又炸响五个字:不下调油价!这回是发改委干的。12月15日,公众接到了一则迟来的通知,发改委意外宣布要“保持油价相对稳定”,而按照目前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规定,由于国际油价处于低位,消费者原本加一升油是可以再省那么几毛钱的,但发改委不同意,原因居然是考虑到“抑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改善空气质量”。

  发改委解释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经历了几次严重的雾霾,北京还启动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红色预警,今年冬天抗霾的形势严峻,要是油价还下调,那大家再多加点油,多开点车,空气质量不是更差了嘛。况且,今年的油价调节机制里恰好新增了一条,“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是可以采取临时措施,报请国务院批准后,维持油价不变或小幅变动的。

  想必大家都能看出,上面的说辞有点不对劲。发改委的论证要想成立,需要几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比如,目前学界公认的是,北京雾霾的成因与机动车、燃煤、工业、扬尘、外来输入等多种污染源有关,在采暖季,机动车的污染贡献只是一部分,它与燃煤大体相当。而根据环保部的源解析数据,12月7日到9日的重污染过程中,燃煤甚至是华北区域污染的第一大来源!

  即使机动车对雾霾有相当贡献,维持油价也并不等于对所有机动车的行为造成影响。机动车里有公车、私家车、货车、农业机械等等,其实相当一部分是“刚需”,也就是说不管油价是涨是跌,该用的还是得用。维持油价不下调只能对一小部分机动车有所影响——假设这种“影响”真的成立,再折算成少加了多少油少用多少车,恐怕数量也要大打折扣了。否则,也不会有研究机构计算出,这次维持油价的举措能为油企带来8-9亿的收入,要是所产生的影响真的是大家都少加油,那油企还怎么多挣钱?

  事实上,从消费行为分析的角度来看,也不能把“油价不变”与“少开车”画等号,尤其是短时间内的“少开车”不等于中长期的“少开车”。可资为证的是学术界对于“机动车限行”对改善空气质量的影响的研究。研究表示,不管单双号限行还是尾数限行,都会带来连锁反应,比如导致了市民更愿意购买第二辆车,也会导致周末或假日出行激增,而将这些因素都进行评估后发现,限行对空气质量的总体贡献不大,政策成本却很高。

  由于存在各种变量,谁也不能说“保持油价不下降”就一定会在总体上体现为“少污染”的结果。如果油价变化对空气质量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是不是可以说,国际油价从2014年5月一直跌到现在,那么此期间空气污染有恶化,就是油价下跌造成的?显然这是说不通的。

  网友们也同样质疑,如果说发改委真的是考虑到“改善空气质量”,为什么不把政策制定得更细一点,比如雾霾不那么严重的南方区域,是不是就可以不用“维持油价不下降”呢?发改委出台这样的举措应该不难啊!

  总之,即使发改委认为“维持油价不下降”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也应该拿出具体的论证过程和数据来,比如根据历史资料,油价上调或下降后,按次、按季度来看,成品油的消耗量到底有什么变化?这个变化的构成是怎样的?有没有更深入的研究表明,一个时期内成品油的消耗量能转化为减少多少空气污染?具体的数据如何?只有把这些东西都摊出来给消费者看,大家才能信服。

  当然,包括笔者在内,大家都没看过也没有听过有类似的研究成果,所以说,发改委突然决定不按成品油形成机制调节油价,难逃“拍脑袋”决策的嫌疑。

  此外,发改委此次“急环保部门之所难”,但实际上,其中对机动车的使用,政府已有相关应对措施,而停止调整油价却不是备选措施,发改委该如何解释?只能说,如果不是利益作怪,发改委在科学决策的思维和能力上还欠缺很多,他们真的应该在这方面下点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