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路边的野花再也不能采了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8-22 13:47:24   阅读量:0

记者/白竟楠 编辑/吉菁菁 校对/肖园

采访专家

刘青林(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观赏园艺与园林系教授)

梁 芳(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花卉所高级工程师)

▲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 成片的抱茎苦荬菜遍布在林间,构成了别有情致的景观。但绝大多 数人可能都没想到,这些漂亮的小黄花不是公园刻意栽植的, 而是100%的天然生长。

几十年来野花野草见之必除的老做法如今行不通了:日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向全市各区园林绿化局印发了《北京市绿地林地建设地被植物选择与养护技术指导书(试行)》(下称《指导书》)。

《指导书》明确指出,北京一年生、两年生及多年生的乡土地被野花野草不能再一拔了之,而是要“享受”和人工栽植培育的地被植物一样的“待遇”。

北京的乡土野花野草不再姓“野”,而是纷纷“转正”,被纳入了“正规军”,确定要被科学、生态利用和推广,将其生态价值发挥到最大。这一举措不仅将使北京的绿地“活起来”,更确立了乡土植物在北京的“生态地位”。

近些年来,城市绿化的方式方法一直在发生变化,曾经有不少人认为,在从前,因为人工过度干预,导致许多植物种类在北京“消失”了。那么,《指导书》实施之后,“路边的野花”还采不采?

同在北京,但植被选择标准城市≠山林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观赏园艺与园林系教授刘青林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市曾大量引进种植冷季型草,此后发现这种草坪的管理成本非常高,耗水量巨大。如管理不善,容易干枯死亡,造成地面斑秃。随着节约型园林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北京开始逐渐使用适合本土的野生地被,冷季型草坪的数量日趋减少,只在重点景区周围使用。

▲如果冷季型草管 理不当,很快就会得病呈现图中枯黄的颜色,被杂草取而代之,影响了美观( 摄影/白竟楠)

“人工细管是管不过来的,不能把所有园林的每一块土地都约束好,这也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杂草的存在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即便是一个园区也应该用不同的标准管理,管就管精、放就放野。” 刘青林表示。

当然我们先要明确杂草的定义。所谓“杂草”是指混杂生长于栽植地,影响原有景观的其他植物,国外有资料把其解释为“长错了地方的植物”(A plant growing where it is not desired)。比如,如果某一片单一植物种类生长区域内,一切入侵的其他植物都可叫杂草。

刘青林介绍说,自古以来,中国园林的打造理念讲究“浑然天成”的思想,即虽由人作,宛似天开。细心观察北京的古代园林会发现,春天天坛公园古柏树下壮观的二月兰景观,颐和园中参天大树下那郁郁葱葱的苔草、求米草景观,这些园林中只有在重要的观赏区种植了少量的冷季型草坪,极少量的点缀式的人工摆放花盆。适当的人工规划和设计辅助让园林景观更美,生态效益更佳,这也是这些园林能够保存至今的原因,不仅经过了人为的保护,也是自然生态的选择。

无论是城市还是山区,植物培植需要秉承“建设地带性植被”的原则,也就是培养或保护适应本地水土的植物。同在北京,某种植被适合生长在野外环境并非说明也能引进到城市,所以,人们会发现,一些植物慢慢在城市中看不到了,说起原因,其一可能是城市的环境条件(土壤、温度、湿度、光照等)不适合其生长,其二可能是植物市场需求的改变,植物品种的更新换代,这也是一种自然选择。但这不代表这种植物在北京就消失了,其实,在野外、在其他适合生长的环境中依旧可以看到它们繁茂的生长。

“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能适应城市环境,虽然都是在北京,但是土壤、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条件大不相同,所以许多能在山区长的植物在城市长不了。城市污染、风洞效应、反射热都对植物不好,而且城市灯光会改变植物的生物节律,植物的生命力就会衰退,北京也发生过夏天因为气候问题而导致大片树木生命力减弱的事件。” 刘青林说,“因此我觉得,植物能在城市中生长是一件特别伟大的事情,任何一种植物是否能进入城市也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才能下结论的。”

国外城市园林同样尊重自然的选择

植物的生长是随着地域的变迁、城市的发展逐渐发生变化的。

“比方说,以前北京只有二环的时候,许多植物还能自由地生长在二环以外,随着城市的发展,慢慢侵占了植物生长的空间,它们渐渐被‘赶出去’了。当人们意识到这样不好的时候,会想办法再把它们引进回来,但这时候,北京已经发展到了五环,各种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这些植物是否能回得来,我们需要打一个问号。同时,我们要再寻找适合这里的植物取而代之。如果新的植物能够在这里一年又一年地繁衍,就也说明自然选择了它。”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花卉所高级工程师梁芳说。

梁芳提到,人们经常说国外的园林非常自然,人为干预很少,其实这种认识不全面。中国的园林设计和育种作为一门学科专业发展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而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有上百年时间,所以发达国家的园林并非少有人工干预,而是人工干预与自然搭配“浑然天成”。

比如德国著名的蒂尔加藤公园。刘青林说,蒂尔加滕公园是位于柏林市中心的一座城市绿肺,去过的人一定都会对其中的“野趣”念念不忘。其实,外国园林的规整程度很高,在入口处或外围空间中,园林的布局是非常考究的,其中许多植物也不是自然野生,而是人工引进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还有许多是育种出来的新品种,科技含量很高。而在这些园林的深处,通常都是自然生长的树木和地被,非常原生态,重点地域用围栏围起,避免人为破坏。

▲英国沃尔索尔的四季花园,植物种类多样,人工修剪规整( 供图/梁芳)

再例如日本的冈山后乐园,位于日本冈山市的郊区,有别于其他园林的青苔装点,后乐园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种植草坪的园林,因为冈山平原少雨,青苔难生,而后乐园又位于河流下游,土质多沙,草坪可以固土保沙。

可见,外国园林的“人工痕迹”也是非常多的,但是,由于他们的园林设计和育种技术非常先进,可以充分尊重大自然的选择,同时兼顾园林美学设计原则,在需要修饰的地带精心修剪,在需要保护野生植被的区域充分保护原生状态。

合理的人工干预能增加生物多样性

城市的公园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大不同,但是,评价一个园林的等级需要考评的指标很多,要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梁芳说:“任何植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份子,都有存在的必要性,野生花草也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能把人工和自然选择较好地融合,就是很好的选择。”

许多园林绿地为了整齐、美观、绿期长,在地被植物的选择上青睐冷季型草,这种草适宜生长的气温在15℃~25℃,如果超过30℃,容易发生病虫害。北京夏季非常炎热,冷季型草坪必须通过频繁地浇水、修剪、施肥、打药等精心的人工管理才能较好维持景观,一旦管理不当,就很容易产生病害,很快就会被马唐、牛筋草等杂草侵占。

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城市环境恶劣,虽然地被植物比较“好活”,但是能够在城市生长的植物类型更加单一。

梁芳说:“自然植物生长区域中,一般以一两种植物为优势种,人工辅助可以增加植物种类。例如奥森公园,我们曾做过实验,将多种地被植物的种子按一定的比例混在一起撒播在土壤中,想模拟大自然高山草甸的生长效果,使其开出类似大草原上那种野花丛生的感觉,第一年效果还不错,但是当第二年春天到来的时候,这片土地又成了杂草丛生的状态,这些植物不能在这里自行繁衍。在公园或景区的重要观赏区域或节点,人工设计种植的景观较多,但是在次要观赏区多是非常自然的,这不仅是自然选择的要求,也是人工经营的结果。”

▲别认为公园中的杂草不清理就会慢慢长出如高山草甸 式的那种野草野花的景观, 事实上, 它们只会如右图那样长得杂乱无章

杂草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加之中国北方的气候原因,很容易将别的地被“挤出”原本的生存空间,因此梁芳认为,必要人工播种和补种是增加城市地被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我们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从2000年3月到2004年3月,选择调查地点包括植物园、森林公园、大型城市公园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植物群落,共25个地点,结果发现,草本植物的应用除了草坪草种外,只有二月蓝、麦冬、蛇莓、白三叶、涝峪苔草、玉簪等少数几种地被植物是属于有意引进的,大部分是野生植物种类,比如紫花地丁、苦荬菜、点地梅、葎草、毛地黄、夏至草、车前、蒲公英、丛枝蓼、求米草等。”梁芳说。

其实,对于城市园林设计来说,美观与生态效益必须同时兼顾,这不仅要依靠专业的园林设计,更需要植物学家参与到园林规划当中,栽培和驯化适宜园林风格和水土的植物,在降低养护成本的同时增加生态效益。如果想体验园林的野趣,不妨在游玩一处园林的时候走到人少的地方看看。

刘青林说,建设森林城市不是“木+木+木”或者不拔杂草这么简单,城市中必须有一定面积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各个园林之间需要建设好绿色管廊,让园林中的动物能够通过管廊从朝阳区跑到海淀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