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身处北极:实测“北极如夏”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9-06 16:02:06   阅读量:0

撰文/李岩(北京青年报记者,发自“雪龙”号科考船)

万万没有想到,离开北京近一个月之后,记者从北极发回的第一篇亲历故事居然是为了“辟谣”。

北极地区通信不便,这段时间记者收到的微信都只有一个主题:听说最近北极很热,是真的吗?

举个例子来说,8月10日,记者跟随的“雪龙”号科考船行至北纬80°附近,名副其实在北极圈内,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室外温度为零下3℃。

习惯了冬天的北方小伙伴们可能会认为,这个温度不算太低。不过,陆地与海洋不太一样,因为有海风,实际体感温度要低很多,甲板上的金属扶手下已经结起了三厘米长的冰挂。

▲北极海冰崩塌瞬 间(供图/视觉中国)

32℃还是零下3℃?

从7月30日起,“雪龙”号就进入了北极圈,到现在一直航行在冰天雪地里。开始是浮冰,现在已经有了厚厚的冰层,“雪龙”号也调整成破冰模式,一路像开山一样穿行。

船舱内的暖风一直很足,走出船舱则是寒风刺骨。记者每到甲板拍照都要穿上防寒服,戴上围巾、帽子、手套。根据实时监测,进入北极圈之后,室外气温一直保持在零下3℃上下,平均温度与之前历次北极科考监测到的数据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

为什么与大家听到的“北极32℃”差距如此之大?我们要来搞清楚一个概念——北极地区和北极。北极指的就是北纬90°的北极点,北极地区则是北极圈(北纬66°34′)以北的区域。这片区域约有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800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

之所以会有北极高温的说法,主要是来自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2018年7月全球最高气温距平分布图”。根据该中心的监测,北极圈内一些气象站观测到气温超过30℃,并连续3天平均最高气温处于历史最高点,挪威和芬兰还分别出现了33.5℃和33.4℃高温。

想想看,咱们国家漠河和曾母暗沙的温度显然不会一样,那么有几个高温点出现在北极圈内也并不能代表着整个北极都是高温。

天气异常不等于气候变化

“一个天气原因引起的气温异常,同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全球变暖不是一个概念。”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气象首席预报员宋晓姜解释称,天气观测是一天或几天范围内“小尺度”的事情,而气候的衡量尺度则要大很多,二者没有必然联系。“举个例子,几年前的冬天我国北方迎来过一次‘BOSS级寒潮’,导致华北地区大幅度降温。可这同样也只是一个天气尺度上的异常降温,降温持续几天或十几天,并不意味着我国北方的气候就由此变得更冷了。相反,对比几年来我国冬季的平均气温,还是一个变暖的趋势。”

不过,宋晓姜也坦言,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持续研究。“北极有一个极涡区,然后再加之冰岛附近、阿留申附近的两个半永久性气旋的作用,北极极涡一带的冷空气会被一股股地‘转’至低纬度地区。因此,可以说北极是中国甚至整个北半球冬季冷空气的源头。”

陆地比海洋更容易升温

和内陆相比,影响极地气温的因素要更多,比如内陆地区没有的海冰与海水。海冰与海水经常被比喻为极地气温的“缓冲器”,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助理、海冰组组长雷瑞波告诉记者。

“要正确看待北欧局地高温,这里要弄清两个‘差别’。”雷瑞波说,第一是局部地区和整个极区的差别。北欧此时出现30℃以上的高温虽然罕见,但从空间上看,这仅仅是一个局部的特例,和整个北极地区相比它还是太小了。另一个是陆地与海洋甚至是和冰区的差别,陆地的气温相对更容易波动。“北冰洋本来就不是北极地区夏季最热或者冬季最冷的地方。在冰区或者大海上,太阳即便再猛烈,冰融化、海水蒸发都会吸收大量的热,这相当于是一个升温的缓冲,其温度变化会相对平缓。夏天海冰消融吸收太阳辐射和热能,可以缓解夏季北冰洋地区的升温。冬天海冰‘生长’释放热能,可以缓解冬季北冰洋地区的降温。”

中国的雾霾或与北极相关

除了充当北极地区气温“缓冲器”之外,海冰对于北半球天气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雷瑞波解释称,北冰洋海冰的减少除了会给北极生态系统带来威胁外,同样会间接影响到其他地区,中国包括在其中。

“海冰减少后会影响到西风带的强弱,而西风带实际上在极区和中纬度地区之间又充当了屏障的作用。西风带强的话,寒流就比较难从极区进入到中纬度地区,反之就更容易。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如2008年中国南方的冻雨以及近年来北美、北欧地区的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雷瑞波说。

记者了解到,我国北方冬季的雾霾或许和北极也脱不开干系。雷瑞波告诉记者,有研究成果表明,北极的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到我国华北地区冬季的风。对于我国北方每到冬天都会面临的雾霾问题,风至关重要,如果风小雾霾便不容易被驱散。“该项研究中指出,2013年北京雾霾之所以严重就是因为当年冬天的北风比较弱,而当年的北风之所以弱,和北极的环境变化、大气形态是有关的。”

▲ 北极地区的海豹 (供图/政知见)

小黄鱼产卵向外海扩张

虽然从更长久的时间线来看,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论调在学界仍存争议,但是近些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是不争的事实。“聚焦在北极地区,这一变化更为显著。”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普庆表示,北极变暖同样将严重地影响极区的生物。

在北极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有研究表明超过20种鱼类出现了由低纬度海域向高纬度迁移的趋势。宋普庆介绍称,“对鱼类生活范围影响比较大的两个因素分别是水温和水深。鱼类活动范围的迁移不但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改变,同样也会对沿岸国家的海洋经济格局产生影响。”除此之外,温度的升高同样会改变鱼类的生活习性。宋普庆介绍称,有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使得生活在近岸的小黄鱼产卵海域向外海扩张,这也就意味着其产卵范围变大了。“

科考队发现北极熊身影

另外,针对媒体报道中“北极熊或因海冰消融灭绝”的说法,雷瑞波同样不置可否。

“海冰的减少确实会影响北极熊的捕食场所,但是这个过程不是一两天就结束的,北极熊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没有可能找到适应新环境的办法。”不过他也坦言,北极熊现在的生存状态确实不容乐观。“由于北极熊难以观测和跟踪,现在对它的研究很多还来自于原住民的记载。对比留下来的记载,目前来看北极熊的体型偏瘦,并且也出现了吃同类甚至饿死的状况。”

当地时间8月4日18点30分,科考队第一次发现了北极熊。“雪龙”号船长沈权告诉记者,北极熊看起来很可爱,其实很可怕。现在是北极熊的捕猎时间,它们通体雪白不容易被发现,且在冰上奔跑速度极快,是真正的猛兽。据说,北极熊可以把一个30厘米厚的密封罐撕开10厘米左右的洞,就像剥香蕉一样简单。如果科考队员冰上作业的时候遇到了北极熊,危险程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