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气象预警:防灾减灾的重要“消息树”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8-14 17:17:33   阅读量:0

采访专家:

杨继国(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副总师)

“蓝色、黄色、橙色、红色”,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是整个气象预报预警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消息树”。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灾情重,造成的年平均经济损失占我国所有自然灾害的71%左右。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类别和级别,以及发布时效性、覆盖率、精准性等与防灾减灾的效果息息相关。

今年夏天,受到副热带高压偏北等气象因素影响,素来雨水较少的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却纷纷突破历史极值,随之而来的洪涝、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让不少当地部门和百姓措手不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发挥其警示作用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预测属性,在一个健全的防灾减灾体系中,预警信息发布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要达到好的防灾减灾效果,需要全社会、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蓝黄橙红”代表程度和强度

“暴雨蓝色预警”“雷电黄色预警”“高温黄色预警”……如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已经成为天气预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灾减灾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更是相关部门执行决策的重要参考。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各级预警发布机构汇集各部门各行业预警信息,快速向决策者和公众发布,在防灾减灾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目前我们国家各行业的近百种预警信号已经汇聚到各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利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进行高效发布,涵盖农业、水利、民政、外交、气象等多个部门。”在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值班室内,预警中心副总师杨继国告诉北京科技报记者,成立于2015年的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已经形成了预警发布工作的常态化运行,之所以设立在气象部门,和我国气象灾害“高发易发”密不可分,在已经汇聚的近百种预警信息中,超过一半都属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在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大厅内, 排列整齐的电脑屏幕上, 全国各地发 布的预警信息实时可见, 它们被以图表的方式展示, 哪个省区, 发布了多少预警, 发布了什 么颜色的预警都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来 (摄影/赵天宇)

杨继国表示,从国家层面来说,常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共有14种,基本上涵盖了“风、霜、雨、雪、雷电”等不同气象灾害和天气过程,不同预警信号的启动标准不同,但只要达到级别了就需要发布,“比较常见的有台风预警、暴雨预警、高温预警、雷电预警等,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事件。”

而在预警信号颜色方面,尽管不少人分不清楚“蓝色”和“红色”的具体含义和区别,甚至认为“橙色比红色警示效果更好”,但实际上“蓝、黄、橙、红”这四种递进关系的颜色,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明确进行了规范。

杨继国告诉记者,预警信号含有级别和严重程度的提示,“比如蓝色预警级别为Ⅳ级,危害和紧急程度是‘一般’,到红色预警就是Ⅰ级,危害和紧急程度是‘特别严重’,这些符号同时以中英文进行标识。”由于传播渠道、字数等限制,公众看到的预警信号,有些省略了部分提示,直接以颜色的形式标注,所以了解“蓝、黄、橙、红”符号的意义和递进关系至关重要。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因此预警信号的分类分级和使用上并不完全相同,执行的标准和采取的防御措施也不尽相同。比如说有的地方有白色预警信号,有些粮食大省增加了“干热风”预警信号。一般预警信号分为四级,但有些类气象灾害预警分为三级、两级等,这和各类气象灾害不同以及各地气候特点不同都有关系。比如说北京有高温蓝色预警,但很多地方高温预警最低标准是橙色。

“气象灾害有很强的地域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也要因地制宜。”杨继国认为,这样的划分方法,很好地体现了预警信号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那么,国家预警和省市预警以及区县预警,公众到底应该更关注哪个呢?手机上收到了省(市)气象局的蓝色预警和区(县)气象局的黄色预警,究竟应该怎么应对呢?对此杨继国表示,预警信号具有属地性强的特点,以北京地区来说,同一时间密云和房山的天气过程可能完全不同,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应重点关注所在区县的预警信号,参考省(市)的预警信号中预警将要影响的其他区域,再结合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好生产生活。

▲在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气象灾害预 警信号发布与传播 办法》中, 列举了 常用的预警信号共 有14 种,基本上涵 盖了“风、霜、雨、雪、 雷电”等不同气象 灾害和天气过程。 蓝色、黄色、橙色 和红色是递进关系

科学普及依然十分重要

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中国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85%,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60%以上,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更是提前到了15-30分钟。而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成立,让预警发布机制更加规范化和严谨化。

对于预警信息发布的受众,杨继国表示,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立了“12379”预警短信平台,专门面向各级政府应急责任人发送预警信息,为政府应急工作提供有力决策支撑。他们看到预警信息以后可以结合本地或本部门实际情况,开展应急防灾工作。

同时,预警信息会通过广电、短信、微博、微信、手机App、高音喇叭、显示屏等多种渠道快速传播给社会公众。像上海中心大楼、广州塔等高楼上都曾经出现过气象预警信号,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不过,“起到警示作用”不等于“达到警示效果”。很多人认为预警发布后万事大吉,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因为预警发布的真正意义是减轻灾害影响,如果公众缺少必要的预警知识,即便收到预警信息也没有采取防御应对措施,甚至还可能产生恐慌。特别是在农村等相对偏远的地区,许多公众对于预警信号一知半解,甚至更愿意相信一些“民间谚语”。

就在不久前的7月14日,陕西略阳县普降特大暴雨,倾巢而来的洪水涌入了略阳县城,许多建筑被冲毁。所幸预警信息发布及时,防御应对措施高效,使得群众转移得当,因此并无人员伤亡。

尽管没有人员伤亡,但许多群众对于暴雨预警和为何转移却依然一脸茫然。一名户姓女子坦言,只听说过暴雨蓝色预警和红色预警,但不知道其他两种颜色的预警。她的女儿尽管从电视上知道暴雨预警有四种颜色,却并不清楚各种颜色的预警分别代表要下多大的雨,自己能采取哪些措施。

对此,杨继国表示,预警发布是整个防灾减灾体系的一部分,气象部门所承担的预警发布,更多起到的是“消息树”“发令枪”作用,在整个应急体系中,预警信息的传播、相关部门的应急联动、公众对于气象灾害和预警知识的储备都决定着防灾减灾的效果。防灾减灾过程中经常提的“加强联动”并非空谈。

从公众角度来说,对气象灾害和预警缺乏了解,接收到预警信息的麻痹大意,甚至分不清信号颜色的含义和基本防御知识,说明这方面的科学普及工作还需要继续加强。气象科学是复杂又严谨的大气科学,将专业术语翻译成公众更好理解的语言进行传播非常重要。杨继国表示,我们在天气预报和预警提示当中,应该注意减少生僻的词汇,将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增加如何应对、防御灾害的提示。另外,及时给公众传递预警重在“预防”的理念也十分重要。

▲广州塔小蛮腰上的气象预警信号。图为2013年9月22日,广州塔利用景观灯颜色搭配打出橙色台风预警信号(供图/视觉中国)

气象预警是各国关注热点

人类在应对气象灾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防范意识与防御能力,但在不常发生灾害的地区,人们对突发灾难的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多发,气象灾害的强度也越来越强,薄弱的防灾减灾意识不仅让气象预警效果大打折扣,更让不少高危人群直接暴露在灾害面前。因此,全世界都在寻求有效进行气象灾害预警的方法。

与中国一海之隔的日本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几十年来,日本通过不断积累与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灾害防御能力较强、经验较丰富的国家。据了解,日本以内阁府为中枢,采取的是整个政府集中应对的一体化管理体制,灾害风险预警图的绘制单位也是相对基层的各市町村,以暴雨预警为例,日本使用“告知”“警告”和“紧急警告”三个级别反映预警的程度与强度,文字表述的方式具有震慑和警示作用。

▲一个月以前,日本中部及西南部的 强降雨引发了洪涝 灾害, 死亡人数超过200, 这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关分析人士认为, 与相对完善的国家 机制相比, 不少民众的灾害防御意识 仍然需要增强。这样的现象在我国也 十分常见(供图/视觉中国)

在美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采用“属地原则”的区域管理模式,实行国家、州、县(市)三级管理。国家一级由国土安全部下属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负责全面协调灾害应急管理工作。联邦政府的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承担着气象与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职能。作为科技强国的美国,在气象预警中十分注重应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较早将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的遥感技术应用于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在英国,气象预警信息则被人为地贴上了“远近快慢”的标签,这种方式便于公众更好地掌握气象预警的程度与强度。据了解,预警信息包括早期预警、提前预警和快速预警。其中早期预警在气象灾害预期出现前5天发出,而快速预警则在灾害性天气发生前6小时发布,向公众和政府防灾减灾部门提供气象灾害发生地点、时间段和强度等详细信息。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下,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不断完善,预警信息发布能力不断提升,但面临当前复杂的天气形势,我们依然有许多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在预警信息发布的机制体制建设、技术水平、科学普及等各个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和进步空间。

在杨继国看来,“建立完善的预警发布体制机制法制”“提高预报预警技术”以及“提升公众防范意识”三者缺一不可,预警信号本身其实只是表象之一,其真实的传播渠道、传播方法、传播效果同样值得深入关注。

而就在2017年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第16次会议上,亚洲区域国家达成共识,支持中国气象局(CMA)和中国香港天文台(HKO)共同承担WMO全球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亚洲枢纽(GMAS-A)的建设和运行,通过系统建设,增强区域抵抗灾害风险能力。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中国与亚洲各国的预警发布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