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来袭,城市内涝的小船说翻就翻?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5-18 15:55:52   阅读量:0

  文/记者 白竟楠

  厄尔尼诺在5月会结束,但是,厄尔尼诺的结束并不代表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影响的结束,而且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的影响有滞后效应。

  这两天,南方的朋友们已经开始在城市里“看海”了,南方的暴雨已经陷入了“车轮战”,持续降雨已导致多地发生滑坡或泥石流等灾害。这不免让大家担心起来,眼看要到夏季了,而今年作为厄尔尼诺年,会不会遭遇像1998年——强厄尔尼诺年那样的大暴雨呢?如果真的遭遇了暴雨,又会不会发洪水呢?

  中国气象局赶在夏季来临之前进行了一场“直击天气”的论坛,让专家来说说:当暴雨来临时,城里的小船会不会说翻就翻?

  厄尔尼诺导致南方持续强降水

  在3月21日华南前汛期开始以后,我国南方已经经历了13次暴雨强降水的过程,进入4月之后,又连续出现9次暴雨强降水,南方频频出现强降雨过程,这肯定是异常的,并且与厄尔尼诺密切相关。

  首先,天气原因的“掌门人”就是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副热带高压带。周兵说:“南风的降水很大程度上跟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系统是密切相关的,副热带高压总体来说,在这个春季表现得异常强大,同时位置也比较偏南。我国南方处在西南气流控制下,来自于印度洋以及南海附近的水汽能够进入到我国江南一带,也包括了华南也包括了长江流域地区,所以说水汽条件非常充沛。”

  当然,厄尔尼诺的出现配合着我国所处的这一地理位置,成为“帮凶”。其实,厄尔尼诺并不是一个“坏人”,他的出现会诱导出一个好天气环流系统,这个好系统出现在菲律宾以东到我国南海附近,不过这会使得副热带高压从南海到西太平洋一代异常强大。所以,中国南方就成为了这个好系统的牺牲品。

  不过,周兵说,从理论上讲,现在处于前汛期前期,但是却已经掀开了暴雨的历程。

  厄尔尼诺带来了全球范围气候的异常,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厄尔尼诺在5月会结束,但是,厄尔尼诺的结束并不代表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影响的结束,而且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的影响有滞后效应,并且我国的气候主要是季风性气候,其最大特点就是年和年之间的降水变率比较大,这些原因综合导致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并且难以预测,灾害天气可能还将持续。

  北方更需要海绵城市建设

  对于城市来说,一般的降雨都是“洒洒水”,但是如果暴雨来袭,城市就可能会面临“看海”的危险。

  其实,城市建设已经能够应对较大的雨水量,但是暴雨也分等级,降水量在50至100毫米每平方米之间是暴雨,100至200毫米是大暴雨,如果一天超过了200毫米则为特大暴雨。所以,城市被淹与否与暴雨的强度有关。而且,暴雨和地震一样,也有中心。程晓陶说,一场暴雨从时空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例如在2012年的7·21大暴雨中,大量的人员伤亡在房山,因为此次暴雨的中心在房山,那边最大的降水量超过了400毫米。所以即使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也不一样。

  但是,重修地下管道不现实,北方干旱,综合利用雨水是长远的节水之道,所以建设海绵城市势在必行。

  1998年至今,我们的城镇化率上涨了20多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城市人口增加了6个亿,6个亿等于欧盟28国人口的总和,人家几百年的历史被我们压缩到了几十年,加之中国的建设顺序是地上优先,所以地下管道建设水平确实不高。“所以,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同等重要”,李京说。

  季风区的降雨特点是一年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的两个月,雨季结束之后马上就要面临抗旱的任务,所以,把洪水转化成水资源,最重要的两点就是拦蓄和下渗。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室引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目标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同时,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指标,2030年80%以上的面积达到指标,显然,现在的城市建成区能达到这个指标的面积达不到20%,目前城市的整体下渗能力很差。

  建设海绵城市能够“吸水”,但吸收的水往哪里排又成为一个问题。如果排到河里,必然会造成河水的水位升高,使得涝水在河里无容身之地,因涝至洪会带来更多的麻烦。所以,在排水管网的设计很重要的同时,增加其本身的蓄滞渗的能力更加重要。仅仅增加下洼式绿地,建设雨水花园等,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程晓陶说,中国的地区差异很大,要根据每个城市各自的自然环境特征建设海绵城市,不要盲目追求高指标,而要低指标、大范围,指标逐步提高,这样才合理。

  广州市傍晚受强对流云团影响,出现一线天,天空被划分为黑白两半

  在城市暴雨中确保人身安全

  南方遭遇强降雨,洪涝已导致数十人死亡,下大暴雨造成的人身伤亡都是被淹死的吗?其实,淹死只是暴雨致死的原因之一,暴雨天,人身安全防范更加困难,说不定一个井盖就能要了人命。

  要避免悲剧发生,最重要的就是“长心”,对于自己经常上下班路段是否有下洼式立交桥,是否有低洼爱积水路段要心里有数,能绕道就绕道,绕不过去大不了不去上班,抱着侥幸心理就容易发生意外。

  而且预警心理很重要。程晓陶举例说,两年前在深圳的一次大雨中,一位女士开车接她先生,结果她的车在一个涵洞里被淹,车被水泡熄火后她还依旧坐在车里给自己的丈夫打电话说已经报警,正在等待救援,最后,水位慢慢上涨,她没有获得逃生的机会,被淹死在车中。

  暴雨天气在汽车中发生的意外很多,因为人们总觉得能开过去或者没有预警心理,最后错过最佳逃生机会只能等死。

  第二个危险地带就是下水道。下大暴雨时,经常有井盖因为雨水压力被顶开,甚至井口原本就没有井盖,有时就会有行人一边打电话一边走,雨声又很吵,顾不上看路,最后掉到下水道里被淹死。其实这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凡用心观察就能看出,没有井盖的地方一定有漩涡,绕开就好。但只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注意不到就会丧失生命,很危险。

  第三个现象是被电死。暴雨时,有的地方电线会掉下来,当接触到水的时候,水体就会带电,而电场会往外围变弱,所以如果不留心,第一只脚踏入带电水体后难以察觉,当跑入之后最后抽筋倒下,就晚了。通常,这种情况下他人无法实施营救。“所以,进入水体后感觉腿脚微微发麻,就说明水体有电,要赶紧撤出,老百姓只要有一些常识,好多灾难是可以避免的。”程晓陶说。

  5月初,吉林长春遭遇暴雨天气,导致多处积水

  我们还会“相约98”吗?

  周兵说,从3月21日开汛以来,今年的情况不容乐观。“因为我们对流域的监测显示,珠江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这些流域到5月10日为止,平均的降水量和常年同期来比偏多2到3成,跟1998年也是这个同期来比,有些地方偏多了3到5成。这是多的情况。”周兵说,“就少的地方来说,像淮河流域、海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这些地方降水总体来说目前为止偏少了1成到4成,海河流域偏少47%为最多。南北差异相当明显。”

  今年长江流域到底会经受怎么样的考验呢?首先,面临汛情非常严峻,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出现洪涝的风险较大。不过,长江流域从90年代末以后有了三峡工程,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防御和调度洪水,这个功能在今年可能会明显显现。

  当然 ,今年可能会重新相约98天气,但是我们还会相约98的灾难吗?专家认为,1998年以后,国家采取了一些类工程和非工程建材措施,即使出现如同1998年一样强度的暴雨,也不会出现同样的局面。同时,1998年也没有建立国家级的应急体系。

  李京说:“2003年开始建设国家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前不久刚公布国家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第三版,每一版都是根据多年的灾害应急的实践,对前一版的内容进行加强和修改完善,整个体系的建设都加强了。”我们应急的能力从管理这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救援人员、各种新的技术的使用、仓储救灾的物资、应急物流和应急通讯的能力等都提高了。“当时哪儿有那么多的手机,现在不仅人人有手机,还有一大批卫星通信设备,我们手机通信要是断了,还可以用卫星通信设备保证应急时的正常通信,虽说离尽善尽美还有不少距离,但比那会儿防灾能力要高多了。”李京说。

  1998年的洪涝灾害不仅让每一个人铭记于心,更给了人们一个教训。1998年之后5年的水利投资,是建国1949年到1999年,这几十年的投资要高两三倍,从工程措施到非工程措施都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灾害天气人们不能选择,但是城里的小船不会说翻就翻了。人们真正希望的是一次洪水零伤亡,即使没有全流域的洪水,只是出现几个小的事件也是需要我们高度警觉和预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