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不会做焊接的小学生不是优秀科学小记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7-11-29 15:17:01   阅读量:0

文/记者 刘昭 编辑 刘昭 摄影 张星海

“电烙铁加热好了没?”“我的焊点怎么总是堵呀!”“好麻烦呀”……这些声音并非来自工业车间,而是出自科学小记者之口。莫非我们的科学小记者们去蓝翔进修了?

非也非也。2017年10月28日,“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活动来到了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在这里,科学小记者们除了参观实验室、采访大学生,还跳级进行了一次大学生的“电工电子实习”。

▲本期科学小记者合影

刚上大学就想搞点事情?

创新实践基地帮你实现

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成立于2008年,整体用房使用面积达2890平方米,其中工作坊式自由实践基地使用面积达1200平方米,直接服务于良乡校区20个学院9000余名学生。创新基地秉承学校“学术为基,育人为本”的宗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淡化专业壁垒,加强交叉融合,让学生在基础阶段拥有更宽松、自由的探索创新环境。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于2014年成为首批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这里没有严格的专业限制,只要有一个想法,就可以到平台来寻找灵感,与其他同学交流,或者直接动手来完成。基地会提供一些基本的实验材料,无论想法是否成熟,在这里都可以一步步完善。”北京理工大学学生翁金正谈道。

▲北京理工大学基 础教育阶段创新实 践基地中摆放着很 多学生的创意作品

这么快就通关了?!

机电控制坊、3D创意坊……小记者们跟着大学生王瑞东哥哥的步伐,在创新基地的一个个工作坊中穿行,感受着大学生活的科技气息。

“我们面前摆放的小装置叫做leap motion,通过它我们可以进行一些体感互动体验,小记者们可以动手试试感觉,不容易哦。”王瑞东介绍道,并打开了电脑的互动软件,让小记者们一试身手。

小记者们的任务是将不同颜色的“方形大脑袋”放到机器人的身体上,激活页面中的机器人,全部完成即可通关。“方向、力度、位置都需要小记者们动手去感觉,慢慢去体会,掌握要领。”不料,王瑞东的话音刚落,一组小记者已经完成了通关……

“这么快?!”迫于小记者的压力,王瑞东又打开了一个新的程序,但没多久,这组“难题”依旧没有逃脱被攻克的命运。“一点也不难嘛!”一名小记者说道。

▲大学生哥哥演示 leap motion的操作

变身“电焊工”

北京理工大学作为我国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科技实践可不仅仅只有“简单”的体感互动。为了迎接小记者们的到来,实验室的大学生们特意准备了一次真正的大学“电工电子实习”——小记者们需要与家长一起,制作一个“电子时钟”。

相比于刚才的“高科技游戏”,这回可就是实打实的“技术活”了。翁金正一步步地进行演示,包括电烙铁的使用方法,焊接的流程以及实验室的安全事项等等;同时,大学生王涛在黑板上画出了各个元器件的示意图,讲解各个组件的功能及用途……

可面对眼前大大小小的元器件,大部分小记者们依然“一脸茫然”。既然听得迷迷糊糊,那就索性直接开工吧,实践出真知。而现场的几位大学生,则变得忙碌非凡,轮流指导,帮助小记者们解决问题。

这次,再也没有一个小记者说出“简单”两个字。

▲不管懂了多少,模样首先要做到位

▲体感体验中,屏幕上同时出现了三只手,互相还会发生碰撞…… 

▲为解释得更明白,王涛在黑板上画出了各个元器件的示意图

大小学生“头脑风暴”

在实践操作之余,小记者们就科技实践与创新的话题对翁金正、王瑞东、王涛三名大学生进行了采访。

▲翁金正为小记者介绍各种元器件的名称、作用及制作流程

“机器人有没有大脑?”

“目前常见的单片机就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我们将各种命令编成程序置入其中,机器就能实现我们制定的动作。这种相当于我们人类是父母,机器人是孩子,我们教它们什么它们就能掌握什么。当然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很迅猛,像最近新闻报道的AlphaGo Zero,它可以自己和自己下棋来学习,不用我们再去教它棋谱。”

“那人脑能不能直接控制机器?编程好麻烦,或者直接将人脑植入机器?”

“目前已经有脑电波直接控制机械的技术了,所以人脑控制机械是完全可能的。但人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构,它除了发送信号外,同时还会接收来自身体的信号;脑的全部功能我们还不能完全清楚,而机械如何发送出与人体相同的信号,也是实现这个想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从机器人控制到人工智能,再到人机结合,小记者们抛出了千奇百怪的问题,将这场采访变成了大小学生的“头脑风暴”。

▲采访中,小记者们对于机器人的话题格外感兴趣

实践很麻烦?但它是提升的基础

经过一上午素材的收集,小记者们收获满满,新闻创作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在撰写新闻稿之前,新闻培训老师问了小记者们一个问题:“电子时钟的制作对于大学生来讲只是一项基础的实验。但等我们上大学之后,虽然实验不算难了,只是需要你一天做10个,每天都要做,你们会有何感受?”

“太麻烦了!”“直接疯掉!”小记者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但这就是我们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索的基础。屠呦呦大家都知道,她因为发现和提取青蒿素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大家知道她的发现过程吗?在开始试验的时候,她可并不知道有青蒿素这种物质能够有效治疗疟疾。正是通过对不同样本千百次的提取试验,她才找到了青蒿素。我们新闻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刚开始可能有困难,我们需要一次次地尝试才能写得更加完善,而这些都是我们提升的基础。”培训老师讲道。

最终,参加本次活动的小记者们全部完成了首次新闻创作,获得了“科学小记者”实践证书。但是,要真正地做一名合格的科学记者,还需要一步步地实践与磨砺。■

3D打印机
 

东交民巷小学 田金洋

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北京工商大学附属中学 田芸溪

10月28日,房山区第10期科学小记者们来到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南楼,来一探大学生的“日常”创新实践。

到达科技创新体验基地,我们先来到了二楼的3D体验区。3D打印就是用特殊的原料把在电脑里已编好的程序打印出来。在3D体验区里,我们看到不同材质,不同类型的3D打印机,有几个打印机正在打印作品。

离开3D打印区,我们又体验了体感设备——利用感应器,用手抓住电脑里呈现的方块。除此之外,我们还参观了科技创新实验室,里面摆放着许多北理工大学生发明的作品,比如造型奇特的机器人、不同形状的飞行器、不同功能的四轮车、战斗机、运输机模型等等。在北理工的科技体验活动中,我渐渐发现科技真是无所不能。

接下来,我们又在家长的陪同下,用电烙铁和焊锡制作了电子时钟,整个过程不仅需要细心,更具有极大的耐心。我们体验了这个过程,即使最后没有做完电子时钟,感觉也非常快乐。

这次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力量。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如果国家能多一些科技创新人才,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科学创造,发明无限

——理工大学专访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小学 李璐

金秋收获的季节,我们科学小记者团来到了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来收获科学知识。

在创新实践基地里,我们看到了大学生的发明创造。有仿生鹰,做的和真正的一样,同样拥有着强健的臂膀和风一样的速度;有机翼可以旋转的飞机,它可以在水面上垂直升降;还有很多很多稀奇古怪的发明创造呢!

在采访环节,通过大学生哥哥的讲解,我知道了机器人不光可以执行编程,它也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大脑和思维。我还知道了3D打印是一层一层地喷上去的, 3个小时即可打印出来一个小小的米老鼠模型。

最后,我们还做了一个难度很高的电子时钟。尽管没有做完,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此次的北京理工大学探访,让我收获到了许多科学知识和科学道理,受益匪浅啊!

科技“大”舞台

――走进理工大学

窦店中心小学 郑琅康

10月28日,我们在北京科技报社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

在这里,我们一起看了带“手臂”的3D打印机;还了解了理工大学的哥哥姐姐们的创作:仿生鹰、电子狗、无人机等。看了这么多,我也憧憬着能有一天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现在这里。

参观之余,我们还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了理工大学的三位哥哥,他们让我明白了科技发展的速度惊人,现在人类已经可以用脑电波控制机器人了。这真是科技的一大飞跃!

随后,我们跟随大哥哥们来到实验室,体验做电子时钟。在大哥哥们的悉心指导下,我和爸爸默契地配合,将时钟完成了一半,已初见成果,这让我信心倍增。我们将这半成品带回家,一定要完成我们的第一个作品!

这次理工大学的活动让我收获颇深,让我看到了时代的发展。这是一个科技为主的时代,是科技的舞台!我们也不能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