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秦始皇祖母的“皇家动物园”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7-10 13:27:00   阅读量:0

原标题:陕西古墓发现长臂猿化石,秦始皇祖母的“皇家动物园”

秦始皇时期,皇家苑囿里面鸟兽兴旺成群,是动物生存繁衍的最佳场所,因而当时珍禽异兽多聚于此,无异于一座天然动物园。

文/记者 何从 编辑 陈永杰

供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采访专家:

胡松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丁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一座大约2300年前的战国秦陵园,墓中发现的头骨和下颌骨非常 独特,科学家认为这些骨骼属于现已灭绝的长臂猿属。

树枝间游荡的身影和高亢优美的啼声让长臂猿成为丛林中的“明星”。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诗云:“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而今,李白穿过的长江两岸,长臂猿已经绝迹,中国现存长臂猿的皮毛样式也与中国国画中所描绘的大相径庭。日前,已经灭绝的长臂猿存在的实证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现身,那就是一座古墓。墓主疑似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该墓距今已有 2300 年历史。墓中发现的头骨和下颌骨非常独特,科学家认为这些骨骼属于现已灭绝的长臂猿属。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6月2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并宣布这一新的长臂猿属种为“Junzi Imperialis”,即君子属帝国种。

曾陪秦始皇奶奶玩耍的长臂猿

近日,美国《科学》刊文称,中英两国学者研究发现了全新属种的长臂猿。该长臂猿遗骸出土于陕西一座大约2300年前的战国秦陵园,其墓主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

2004年到200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对位于西安市南郊的神禾原大墓,疑似为秦始皇祖母夏太后墓葬陪葬坑K12出土的长臂猿骨骼进行实验室研究。该坑呈长条状,北段陪葬的是“珍禽”,南段陪葬的是“异兽”,异兽从南到北依次是猞猁、豹、黑熊、绵羊及在东侧存留的长臂猿残头骨、下颌骨和前肢骨,是名副其实的“珍禽异兽”坑。

动物考古专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胡松梅曾在第一时间进入发掘现场。她介绍,长臂猿在墓葬的陪葬坑中属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这个陪葬坑中有灵长类动物的残头骨、下颌骨和上肢骨,它的犬牙非常大,和其他陪葬坑出土的疑似猕猴、金丝猴的头骨完全不同。灵长类动物在自然环境中死了以后骨骼很难保留。”后来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灵长类专家赵凌霞鉴定后确认,这些遗骸确实属于一头长臂猿,但确认不了是哪一种。

长臂猿习惯栖息在森林中,它们死后骨骼往往迅速分解,因此不论在哪里找到如此古老的长臂猿遗骸,都是极其罕见的。在中国长臂猿的化石和骨骼发现很少,且多为零星的牙齿和碎骨,给属种的鉴定带来很大的困难。此次发现的长臂猿除残头骨外,还有一些不完整的上肢骨,为属种的鉴定提供了较好的第一手资料。

长臂猿的骨骼遗存比活体还要稀有,此次出土的骨骼相当珍贵。发掘人员显然意识到了这些骨头的重要性,并与伦敦动物协会、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展开合作,尝试鉴定这具长臂猿骨架究竟来自哪个种属。

科学家从面部比较结果来看,墓葬中发现的这只长臂猿与现生的任何种属都不一样。与现存的长臂猿相比,新发现的这个物种有着相对较扁平且较小的面部,且按该物种的大小来说犬齿特别的长。这个长臂猿的具体骨骼测量数据也和现在已知的四个长臂猿属(长臂猿属、白眉长臂猿属、黑冠长臂猿属和合趾猿属)没有聚合,通过3D数字扫描并将其形状与亚洲数百个长臂猿科动物以及德国和英国收藏的标本进行比较,该物种特征十分突出,与其他属种明显不同。

这一切都说明,陵墓中发现的长臂猿个体不能被归入任何现生种属,它应当来自一个无人知晓的、已经灭绝的长臂猿新属新种。为此,研究人员给它起了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新名字:君子属帝国种长臂猿。

胡松梅表示,对长安神禾原战国秦陵园K12陪葬坑长臂猿进行研究,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古DNA研究,下一步将与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进行合作,拟解决该新物种在分类演化中的谱系及与其它长臂猿的近亲关系。

▲疑似秦始皇祖母墓陪葬坑发现长臂猿遗骸,学者命名为新属种。

李白和苏轼曾听它的歌唱

近年来,在长臂猿种群不断衰减的同时,人类仍在发现新的长臂猿种类——它们大多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然而科学家们从未想到的是:有一天会在中国战国时期坟墓的陪葬坑里发现一种全新的长臂猿,而墓主人居然还是秦始皇的奶奶。

中国古人对长臂猿并不陌生,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妇孺皆知的诗句告诉我们,在李白的时代,长臂猿的分布北及长江。长江两岸的森林曾经是长臂猿的栖息地。猿的体形比较大,而且和人类较相似,灵活机敏、个性温和。

或许正因为如此,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和绘画中,常以猿为描绘的题材,更多于显得急躁难驯的猴子。北宋画家易元吉善于画长臂猿,他画的猿栩栩如生。但是他画的长臂猿,据中国灵长类学会理事、长臂猿研究专家中山大学范朋飞教授考证,和已知的现生任何长臂猿都明显不同,意味着画中的物种可能也灭绝了。

▲ 北宋画家易元吉 作品《乔柯猿挂》 局部

穿越历史,如今长臂猿在中国的分布已经退守西南一隅,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猿声”只能停留在书本上了。如今中国还分布有6种长臂猿:西黑冠长臂猿、东黑冠长臂猿、白颊长臂猿、海南长臂猿、白掌长臂猿和东白眉长臂猿。其中最凄惨的要属海南长臂猿,现存数量极少。近年来通过保护、恢复植被等方式种群得到些许恢复。在2017年底海南省西部霸王岭保护区相关调查显示,海南长臂猿的数量为4群20余只。

▲中国曾经分布有6种长臂猿,其中白掌长臂猿和北白颊长臂猿已经灭绝。

长臂猿与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同被列入猩猩科,此科又称类人猿科。归入此科的动物,尾巴退化,智力仅次于人类。此次战国秦陵园陪葬坑长臂猿的发现证实,在中国历史进程中,长臂猿的分布区退缩是神速的,种群的灭绝速度超出以前人们的预期;也说明长臂猿种类分化的多样性,显示出它在环境中的脆弱处境。

荷兰职业外交官、汉学家高罗佩在专著《中国长臂猿——中国动物传说札记》中提到,一直至公元10世纪,长安附近都有人捕捉长臂猿。从长臂猿在陕西的分布历史和文献记载来看,几千年以前,陕西秦岭北坡一带的森林中,还是有一定数量的长臂猿分布的。

中国古代长安地区气候比现在湿热,森林茂密,适合长臂猿的生存。今天已经濒临灭绝的海南长臂猿,在中国古代曾经也是一种广泛分布在海南岛山林里的“山大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被流放海南时,也曾看到过海南长臂猿的身影,留下了“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鸟乐”的诗句。

家园被破坏 成“最孤独人类亲戚”

据史料记载,长臂猿在中国古代分布要广阔得多。那时围绕长江的原始森林有很多,湖北、湖南和四川就有大片原始森林。一些专家认为,古代长臂猿分布北线可达长江三峡甚至到陕西一带,并以唐代大诗人李白传诵千古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作为证据。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高耀亭先生等人认为,长江三峡地区崖陡水急,除长臂猿这样的天生“歌唱家”外,没有其他任何种类的叫声能盖过舟行峡谷时的急流水声。在险滩激流的喧嚣声中,只有长臂猿群体的呼应性齐鸣,才能成为当时李白航行三峡听到猿鸣的一大特色。

为什么李白能听到“两岸猿声啼不住”呢?这是因为长臂猿的喉部长音囊,歌唱、喊叫的时候,喉囊可以胀得很大,因产生共鸣,使喊声变得极其嘹亮。尽管潜伏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动物,在蛮荒的热带原始森林中,长臂猿特别喜欢喧闹、鸣叫,形式有雄者的“独唱”、雄者和雌者的“二重唱”和雄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大合唱”等等,堪称“音乐会大全”。

长臂猿还是动物中的高空“杂技演员”,手臂特别长,站直身体,两手下垂几乎可以触到地面。两条灵活的长臂和钩形的长手,使它们穿林越树如履平地。长臂猿离不开森林,它喜欢在树与树之间攀援、跳荡自如,很少下地。它们的路就在树上,它们的家也在树上。长臂猿在树上快速行进时,依靠单手握住树枝,身体悬空,双腿蜷曲,形同荡“秋千”。借助身体摆动的惯性,松手之间身体悠向空中,另一只手已经准确有力地握住前方的树枝。

如果让长臂猿离开了森林树枝,别说在林间草地自由穿行,连几步路也走不好。科考人员对此也做过测试,他们想办法将长臂猿引到树下来,果然,它那长臂就失去了优势,而那两条极短的后腿,几乎没有行走的功能,就像刚学走路的婴儿,不断地摔跟斗,东倒西歪,前进的速度极其慢。

望不到尽头的森林林梢,就是长臂猿的“高速公路”,人类曾经破坏了人家多少“高速路”,让“高速路”成了“生命的边缘路”啊!作为人类的近亲,长臂猿在生理上有许多与人类的相似之处,是研究从猿进化到人必不可少的活化石。祈望人们保护森林环境,使长臂猿的歌声能永远回荡在地球之上。

秦始皇时期的“皇家动物园”

那么“爱唱歌”的长臂猿为什么会出现在秦始皇祖母大墓的陪葬坑中呢?胡松梅认为,可能墓主生前喜欢打猎或者爱好动物,死后专设动物陪葬坑。这可能也说明当时秦国皇家苑囿有各种珍禽异兽,供皇家贵族们观赏玩乐。而长臂猿“像人类一般可爱,身体毛绒绒的”,是“异兽”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灵长类动物。

200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秦岭北麓神禾原一带发现了一座大型战国秦墓。虽然墓葬被盗严重,但一驾“六马鞍车”的出现,还是让考古专家兴奋不已。因为按照礼制,用六匹马拉车是天子出行才能享受的待遇,正所谓“天子驾六”,它的出现意味着这座墓的主人身份异常的高贵。

那么它的主人是谁?基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风格,神禾原墓的建造年代被推定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按照《史记》的记载,“始皇七年,庄襄王母夏太后薨……夏太后独别葬杜东。”夏太后本名夏姬,是秦庄襄王的母亲,也就是秦始皇的祖母,她的级别完全够得上以王礼葬之,而且墓葬的位置也与文献的记载较为吻合。作为秦始皇祖母的墓,完全可能享受天子的待遇。此外也有学者猜测墓主可能是秦二世胡亥、周赧王或是某个不知名的秦皇子。

夏姬原为秦孝文王的偏夫人,其子秦庄襄王即位后,尊其为夏太后。从文献的记载来看,夏太后并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所有关于她的事迹,仅仅是《史记》中的寥寥数笔。《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子楚母曰夏姬,毋爱。……秦王立一年,薨,谥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所母华阳后为华阳太后,真母夏姬尊以为夏太后。”

这位夏太后一生中,最重要的作为就是生了一个著名的儿子——子楚(又名异人、异,即后来的秦庄襄王)。而现在她可能又多了一项功绩,在皇家“动物园”苑囿中养了一头君子属帝国种长臂猿做宠物,并且在自己死后也一起带上“玩耍”。

春秋战国时期,人类生存活动地域相对狭窄,原始森林破坏轻微,人类生存环境与森林生态环境基本一致,到处一派自然山林风光。然而虎豹成群,给人们生活造成严重威胁,人们不得不自卫还击。但是,野生动物又是敬天通神、祭祀食用,甚至娱乐的上好“佳品”。

当时群雄逐鹿,百家争鸣,战争和文化绚丽灿烂,娱乐生活也是必不可少。各国王室都修建皇家苑囿,里面有大片的森林、草场和成群的野生动物,供王侯贵族们狩猎赏乐。在中国文献中关于“动物园”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夏桀时代。《太平预览》引用《管子》中的记载:“桀之时,女乐三万人,放虎于市,观其惊骇。”这项记载表明,在近4000年前中国已开始饲养野生动物。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有人工饲养野生动物的记载。

虽然野生动物禽兽被饲养在皇家苑囿中,主要供王公贵胄打猎或赏玩,但苑囿具有得天独厚的原始森林植被,客观上为动物繁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苑囿里面鸟兽兴旺成群,是动物生存繁衍的最佳场所,因而当时珍禽异兽多聚于此,无异于一座天然动物园。

当今天的人们普遍呐喊“生态平衡”,“返璞归真”时,可能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已经付出实践。穿梭千年看到秦始皇奶奶的陪葬坑出土的长臂猿,也让我们可以遥想当年,秦始皇陪着奶奶,在苑囿中观赏鹿鸣鱼跃、虎啸猿啼的天景野趣的景象。■

TIPS:长臂猿种群灭绝速度超预期

据考证,中国曾经分布有6种长臂猿,其中白掌长臂猿和北白颊长臂猿已经灭绝,海南长臂猿和东黑冠长臂猿的数量不足30只,天行长臂猿不足150只,而数量最多的西黑冠长臂猿也仅有1000~1300只。陕西省考古学家此次的发现,证实长臂猿的分布区退缩相当快,种群的灭绝速度超出以前人们的预期;也说明长臂猿种类分化的多样性。

据文献记载,长臂猿在18世纪以前开始减少,例如在三峡等地的绝迹,而这一时期,陕西凤翔的长臂猿种群也已绝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长江以北分布的残存地点统统消失了。考古学家希望此次的发现,能引起更多人关注中国长臂猿的保护,不要再有美丽的动物从我们身边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