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科研圈“去利益化”迈出重要一步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6-26 14:21:53   阅读量:0

原标题:基金委向“唯帽子论”挥刀:迈出科研圈“去利益化”重要一步

令人眼花缭乱的“帽子”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科 研生态,助长了学术泡沫。各类人才“帽子”之所以受追捧,很重要的原因是其背后所附带的巨大利益。科技界应推动“去利益化”,把人才称号真实还原为反映科研贡献和学术能力的一种科学荣誉。

文/评论员 柯观 编辑 吉菁菁 供图/视觉中国

6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微信公共平台发布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避免人才项目异化使用的公开信》,对广受关注的科技人才“帽子”问题表明了态度。

所谓“帽子”,指的是国内各种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纷纷推出各自的人才计划,各种“帽子”也纷至沓来。基金委公开信重点关注的,就是本身所辖两个人才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俗称“杰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简称“优青”)。在公开信中,基金委对两个项目在某些机构或地方的实施现状提出了尖锐批评,认为“这些项目在有的单位、部门和地方被异化为‘头衔’和‘荣誉’,并与各种待遇直接挂钩,干扰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而在其声明中,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资助项目负责人开展基础研究工作,要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不是荣誉称号;定位于支持基础研究优秀人才快速成长,是对项目负责人的一种阶段性认可和支持,不是为其贴上“永久”的标签。

公开信也建议“科技界应当更加关注项目负责人获资助后是否在科学研究中取得进步。”“有关部门和依托单位应当设置科学的评价标准,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中坚持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资历、看帽子等倾向”。

对于基金委的这封公开信,社会反响之热烈出乎意料。短短24小时之内,其阅读量即已达“十万加”,并获得近2000点赞,可谓好评如潮。有科研圈的网友就表示,“这篇文章是及时雨,该浇一浇这类烈火了,帽子不少成绩在哪里?很多省市都在骗,报喜不报忧。”“太好了,这可以让年轻人安心做科研,而不是专注搞‘帽子’了。”“研发成果决定待遇,且必须是有时效的,帽子不能成为待遇的因素,待遇由成果效益确定。”“这个好,希望能好好地实行下去。现在各地方及高校花高价买人才就是自己不想花长时间去培养人才。”

不过亦有很多其他声音,比如有网友就评论,“人才帽子压根就不是问题,而是圈子问题,核心圈子里的资源外面的人接触不到,所以年轻学者才会削尖脑袋拼命往里挤,这样胡乱向帽子挥刀只会使圈子更加封闭。”“现在什么都看‘帽子’真正要走出这个怪圈!恐怕还有很长的路!”

尽管观点各有不同,但还是应该承认,基金委能有这一举动,至少表明他们对于很多地方和机构在人才评价中的唯“帽子”倾向还是有着清醒认识的,敢于向社会公开承认,也是一种值得赞赏的态度,可以说为破除人才评价唯“帽子”论迈出了重要一步。不过要从根本上遏制科技界“帽子”满天飞,重面子不重里子的现象,并不是发一封公开信就能了事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层面的人才计划近20个,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俗称“杰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简称“优青”)“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等。省市级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计划也不少于100个。

这些项目和计划在吸引人才、培养队伍方面的确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落地实施的过程中却问题多多,尤其是人才评价唯“帽子”论盛行。有教育界人士就表示,“青年教师如果不抓紧弄个‘帽子’,留校都有可能受到影响。如果不是‘青千’就得弄个‘优青’‘青年长江’,只要弄一顶‘帽子’,他的待遇就能提高很多,可能翻倍都不止。”反之,如果他们没能在短时间内拿到任何“帽子”,就有可能在职称评定、待遇评级以及项目、经费申请等各方面受阻,严重打击其积极性,甚至可能逼迫其离开科研道路。

在引进人才时,此类“帽子”更是硬通货。某高校负责人称,目前大多数高校是根据人才“帽子”的分类,确定引进人才的年薪、科研启动经费、配套政策等,比如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年薪已到80万~120万元,而普通教授的工资一年才15万~20万元左右;同时,目前归口单位不同,人才头衔不同,一些专家学者拿了这个头衔还要再去拿另外一个头衔。在人才项目和人才待遇的双重驱动下,追逐人才“帽子”就不足为奇了。

显然,令人眼花缭乱的“帽子”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科研生态,助长了学术泡沫。比如为了争“帽子”,一些科研人员剑走偏锋,不踏踏实实做研究,出成果,而是热衷于混圈子,跑关系,结识在人才项目评审中“有分量”的人。还有些人要急于出成果以增加申请“帽子”的分量,不惜铤而走险,学术造假。更多的人则可能选择做那些容易的课题,多出、快出论文,结果造成没人愿坐冷板凳去做那些重大而困难的课题。

在一个科研单位,如果有“帽子”的人和没有“帽子”的人各方面待遇差别过大,还可能造成彼此间的不和谐,在工作中互相拆台,难于协作,直接影响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

科技界各类“帽子”过多过滥引发的弊端很多,但要想一下就解决问题并不现实,只能从最基本的调本研究做起,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比如现在各类人才引进名目繁多,很多还是同一类、同一级的,应适度考虑进行合并精减,或进行申请限制,“一个人如果申请了这一计划,就不能也不用再报另一个。”

各类人才“帽子”之所以受追捧,很重要的原因是其背后所附带的巨大利益。有业界人士就建议,要推动“去利益化”,可以尝试将学科设置、重点学科评选、科研启动经费、个人升迁以及学术成果评价等与人才称号脱钩,把人才称号真实还原为反映科研贡献和学术能力的一种科学荣誉。从源头上引导科研人才不再抢“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