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规格环保问责祁连山, 绝非用力过度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8-02 15:19:05   阅读量:0

此次国家以最高规格对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破坏进行环保问责,充分表明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已成为国家领导层的共识。只有生态环境治理形成制度化,一切都在法律法规的轨道上办事,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才会得到根本性好转。

文/评论员 李鹏 编辑 刘昭

近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高规格的环保问责引发了极大震动。这里极其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甘肃省环保整改不力,最终引起了国家高层的震怒。

党中央、国务院专项督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进行深刻剖析,3位副部级领导干部被问责。7月20日的《新闻联播》,差不多六分之一的时间都给了这则重磅新闻,这些关键信息传递给公众的信息是:这是一次非常罕见的环保问责,几乎可以用截至目前我国的“最高规格”来形容。

这样的问责力度,对祁连山的生态破坏来说,绝非用力过度。

祁连山,位于甘肃、青海交界处,孕育了维系河西走廊绿洲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养育了下游500多万人,它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产流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国家早在1988年就批准设立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长期以来,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这里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水电设施违法建设违规运行、周边企业偷排偷放、违规发展旅游等问题十分严重,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批示后,在中央有关部门督促下,甘肃省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情况没有明显改善。

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并不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被破坏严重的自然保护区,2015年国家环保部对10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相对高新的卫星进行专项遥感,居然发现了12个问题比较严重的保护区。也就是说,保护区生态破坏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

当前我国并不缺少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尽管还存在很多漏洞,但基本上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体系。然而,这些年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地方和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当成了“聋子的耳朵”。比如中央通报对祁连山生态问题产生的表述是:虽然有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但根子上还是甘肃省及有关市县思想认识有偏差,不作为、不担当、不碰硬。

法律法规的权威往往在于是否贯彻落实,如果不执行自然也就成了摆设。然而这却是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环境保护问题最为真实的写照。

多年来,出于对GDP的追求以及个人和部门的一些私利,很多地方政府常常对有关环境破坏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和中央“打太极拳”“阳奉阴违”,甚至“唱对台戏”。这导致很多地方的环保执法与问责往往都变成了“搞运动”,在突击检查时,甚至出现了地方政府相关官员给污染及其它环境破坏企业提前通风报信的场景,风头一过,一切都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这也是我国虽然屡刮环保风暴,但是效果常常不如人意的重要原因。

这些年,在环保方面的问责,绝大多数都没有被“伤筋动骨”,有的干部甚至没过多久就官复原职甚至高升,这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地方政府及官员总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就算因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被曝光或者被上级环保部门稽查,很多人也常常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对待。

针对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现的生态环保问题,此次国家以史无前例的高规格对甘肃省有关方面实施问责,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从严监管在国家意志方面的一个重大信号。这一事件充分表明了我国当前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决心,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得经济的一时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领导层的共识。

也就是说,现在及以后,凡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对不力,和国家政策对着干,不管涉及到什么级别的地方政府及官员,都将被予以问责。如果不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行事,就得小心自己“头顶的乌纱帽”。

当然,当前中国生态环境压力巨大,历史欠账太多,各种利益盘根错节,国家从严治理态度坚决,对很多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而言,准确理解国家政策,而后自查身上的“毒瘤和脓疮”,并进行科学治理,的确是需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伤的勇气了。

不过,出现重要的生态环境危机,我们也不能总是期待国家最高规格的环保问责,它表明的是国家高层在生态环保问题上的一种政治态度和政治决心,也只能偶尔为之。

查处和解决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更主要的还是要靠国家正常的管理体系。如果重大生态环境破坏总是只有祁连山这样的最高规格才能解决问题,这绝非国家治理之福。只有生态环境治理形成制度化,一切都在法律法规的轨道上办事,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才会得到根本性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