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昔日智能手环王者倒下可穿戴设备走到十字路口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8-15 18:19:08   阅读量:0

文/记者 赵天宇(实习 编辑 吉菁菁

7月初,曾被估值30亿美元的可穿戴设备领头羊公司Jawbone,迫于经济压力进入了清算程序,有人认为一定程度上这预示了整个智能穿戴行业的未来。与此同时,路易威登、阿玛尼等奢侈品品牌却逆流而上向“智能穿戴”行业进军。“智能穿戴”设备行业好像走到了一个看不清方向的十字路口。

兴和衰:乐极生悲?

“Apple Watch是有史以来我们所创造的最贴近个人的设备……”2014年的苹果智能手表发布会上,苹果CEO库克这样表示。他的确有乐观的“资本”:苹果智能手表单年销量突破1000万,占据了智能手表半壁江山,称得上是一款跨时代的智能产品。但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许多科技专家和业界人士却都在探讨一个问题:智能手表是不是要完蛋了?可穿戴行业还有没有未来?

就在不久前,曾被估值30亿美元的智能手环“领头羊”Jawbone迫于经济压力,已经进入了清算程序。行业巨头Jawbone的黯然离场,除了自身运作不得当以外,似乎更预示着整个智能穿戴行业的未来。

2014年9月,在苹果新品发布会上,苹果首次推出了iWatch,以智能手表为首的可穿戴设备引起了空前关注。随后,包括谷歌、摩托罗拉、小米、华为在内的众多厂商开始纷纷进军智能穿戴领域。其中,荣获红点产品设计奖的MoTo360智能手表,更是被业内以及众多消费者当做摩托罗拉复兴的标志之一。

在国内,智能穿戴在2015年迎来了繁荣期,华南沿海的大小厂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曾几何时,花费不到300元人民币,就能买到一块带蓝牙操控、可通话的国产“智能手表”。然而,现在它们都逐渐“逝去”了。从去年开始,智能手表市场热度大幅退减。2016年9月,LG与华为宣布因市场反响不够强烈,暂缓推出新一代智能手表产品(注:原定于2016年第四季度上市的华为智能手表HUAWEI WATCH 2已于2017年3月发布);2016年年底,摩托罗拉表示由于市场吸引力不足,将无限期推迟旗下搭载Android Wear系统的智能手表Moto 360;而最早涉足有着智能手表鼻祖称谓的Pebble,经历大裁员之后,折价十余倍被Fitbit收购。

在一篇“赞美”苹果智能手表销量回暖,独占市场份额的文章下,北京科技报记者发现了不少这样的评论:“我的手表已经躺在抽屉里一年了,一天充两次电,鬼知道怎么用。”“出去跑步还戴个手表,手机不也能用吗”……显然,一部分消费者已不再买账。据全球著名的信息技术数据公司IDC的数据显示,目前来看,类似于智能手表等的可穿戴设备在上市几年后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

生或死:虚假繁荣?

两年前,如果佩戴着一款智能手表出现在街头巷尾,用它收发信息接打电话甚至处理公务,绝对会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但两年后的今天,大多数人却开始摘下曾经风光无限的智能手表。是什么原因让智能手表市场呈现“直线式坠落”呢?

360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国际知名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学专家谭平认为,智能手表的市场预期之所以出现问题,很大原因在于定位不准,无法真正满足消费者的刚性需求。“一些诸如计步、检测心跳等功能到底实用吗?如果只是一个噱头,那肯定会影响销量的”。此外,在诸如设计便捷性和充电次数方面,智能手表也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手机也要一天一充电,但离了它不行,智能手表也一天一充甚至两充,那谁还会用呢?”

实际上,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双重打压”之下,本就不占优势的智能手表地位更是显得异常尴尬。无论是智能手表还是智能手环,所提供的拔打电话、消息提醒、心率监测等功能,大多数都是智能手机的延伸,除了功能重合以外,还必须依附于智能手机,原本“化繁为简”的设计,反而变成了“化简为繁”的操作。

另一方面,智能手表厂商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互相抄袭”的现象。无论是苹果、三星这类的国际厂商还是小米、Amazfit这样的国内厂商,“抄袭”“互撕”之类的新闻从未间断,而抄袭范围不仅局限于外观,更体现在核心功能上,尤其是一些国内中小厂商,几乎把自己的产品做成“高仿iWatch”,混乱而无序的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进步的脚步。

“只靠抄袭而不去真正进行技术上的变革,新的技术出来,没法再抄袭,自然就倒下了。”在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智能经济研究院院长季铸看来,曾经繁荣的智能手表行业,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另外,智能手表因其特殊性需要特制的系统,这导致许多应用要针对智能手表进行二次开发,许多常用的APP并没有适应智能手表的版本,因此智能手表使用起来像被阉割的手机,连iWatch都未能解决待机短的问题。“其实根本上来说,还是技术水平的问题,现在国内的智能穿戴设备,技术含量上甚至赶不上十几年前索尼爱宝机器狗。”季铸表示。

变与革:方兴未艾?

但智能穿戴设备并非没有机会。IDC方面发布数据显示,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可穿戴市场开始出现回暖迹象,2017年的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总量达到2470万块,同比增长17.9%。同时,今年的智能服饰市场全球出货量也有望突破300万件。毫无疑问,对于智能穿戴设备来说,这是个好消息。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开始重视产品本身,使之更加贴合用户需求:苹果在推出第二代产品iWatch 2时,专门强调手表的运动健康功能,而不再谈论所谓的社交等杂项功能;华为也尝试在新品智能手表中内置SIM卡,从而摆脱对手机使用的依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也开始向智能穿戴“全领域”进军。奢侈品牌路易威登推出旗下首款智能手表,并为他们推出了用于航班管理和旅游景点推荐的APP,起价2450美元,全黑款售价更是高达2900美元;“柒牌服饰”研发的智能夹克,集记步数、控制音乐、遥控拍照、丢失提醒等于一体;耐克在今年3月发布了首款能够自己系带的运动鞋——HyperAdapt Trainer 1.0……

市场调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预计,2022年可穿戴设备的整体销售收入将达到450亿美元。在他们看来,呈指数级增长的智能穿戴行业,将是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

对此,季铸表示,包括整个智能手表在内,如今智能穿戴行业的科技水平还处于较低的阶段,未来实现产品的突破,要在“科技研发”和“市场定位”两方面做好文章,例如三星的可折叠屏幕、华为的石墨烯电池、微软的增强现实技术等。

市场方面,合理分析用户需求,不盲目跟风同样十分重要,例如目前陪护产品市场需求空间较大,而智能手表在预防儿童、老人走失方面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此外,智能手表也必须“抛弃一些华而不实的功能,真正从用户角度考虑,同时,也要关注整个行业的变化,做好与其他智能穿戴设备的融合。”季铸说。

对于智能手表来说,品牌的生死兴衰之间,正是不同企业不同经营理念的差异化结果;而扩大到整个智能穿戴行业,新兴的市场已经初现。

未来,谁能率先消除浮躁,进行技术的沉淀、积累和创新,并在深耕用户需求之后产出革命性产品,谁就一定能在未来的智能穿戴产业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