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和工程教育家,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一生学桥、造桥、写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科协第一、二届主席茅以升。
▲茅以升在看书 图片来源:新华社
35年前的今天,茅以升与世长辞,让我们一起回顾和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立志建中国人自己的桥
“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这是茅以升在《人民日报》上连载《桥话》中的一段文字,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
茅以升的家乡秦淮河,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龙舟比赛。每到那时,人山人海,茅以升也会和小伙伴们一起挤在文德桥上观看。然而10岁那年,他因为肚子疼没有去,文德桥因不堪重负被压塌,很多人不幸遇难,茅以升的同学也在事故中溺水身亡。
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那时的他就立誓:一定要建造最结实的桥!自此之后,只要看到桥,茅以升就会仔仔细细看个够,书上关于桥的文章、段落、图片都不落下,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本。
为了实现理想,1911年,茅以升进入唐山路矿学堂学习桥梁专业,后又考取清华赴美官费留学的资格。他先后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桥梁专业硕士学位、卡耐基·梅隆理工学院(现卡耐基·梅隆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
▲卡耐基·梅隆大学校园里的茅以升塑像 图片来源:中国铁道
2006年,卡耐基·梅隆大学在校园里专门竖立了茅以升的雕像,以纪念该校历史上首名工学博士,这是该校建校百余年来第一尊人物纪念雕像。
创造属于中国人的奇迹
1933年,茅以升受邀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离他心心念念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他满心激动奔赴杭州。然而钱塘江地质复杂,江底流沙厚41米,江水汹涌异常,坊间有谚语: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国外桥梁专家甚至抛出“建造钱塘江大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的狂妄言论。
▲茅以升重回钱塘江大桥 图片来源: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
茅以升深入考察、严谨实施,在沉箱阶段,他坚持亲自下到沉箱内确定位置,一根根摸、一根根数,所有人为之动容。在创造性地解决了80多个技术难题、历经900多个连续日夜的鏖战后,一座长1453米高71米的现代化公路铁路两用双层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此举震惊世界,结束了我国无法建造公路铁路大桥的屈辱历史。
不想大桥通车仅89天,日军逼近杭州。为阻其南下,茅以升不得不忍痛炸桥,原定时间下午三点,可看着桥上络绎不绝的逃难同胞,他顶着无法想象的压力将炸桥时间延至五点,这时已能看到日军身影。随着一声巨响,半生心血的结晶化作浓烟,茅以升挥泪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誓言。
抗日战争胜利后,茅以升带着精心保护的14箱资料回到了杭州,受命主持修复被炸掉的钱塘江大桥,1948年终于修复完成。这座雄伟而壮丽的大桥,又一次屹立在祖国的大地上。
▲武汉长江大桥 图片来源:人民铁道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又参与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他花了一年时间进行勘察设计,在反复比较确定桥址后,茅以升又多次进行地质勘探,把建桥当成百年大计,极为慎重。长江历来被称为“不可飞渡”的天堑,而就在这滔滔长江上,茅以升架起了雄伟的人间彩虹。再多的艰难险阻,都被他看作是不断前进的垫脚石。如今,武汉长江大桥已超过设计时的使用年限,但桥面仍顺利通车无恙。
架起传播与交流的无形之桥
早在20世纪30年代,茅以升就提出了“科学绝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只有让广大群众懂得科学,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科学水平”。他认为科普工作是实现科技大众化的起步,是改造自然、解放生产力的头等大事。由此,他撰写了大量科普作品,引导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他还倡导通过办好科技报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大众。
▲茅以升和孩子们在一起 图片来源: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
茅以升主持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文字版本。而在《桥名谈往》等作品中,字里行间也洋溢着茅以升对桥梁的无限深情。
茅以升一生从事数十年的高等教育。他曾试行过一个教学方式,叫做“考先生”。每天上课开始前点名让学生提问,根据提问水平给学生判分数。这种启发式教学方式颇受学生欢迎,每次上课,教室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他提出了一系列结合实际的教育主张,历史跨度大且内容丰富,涵盖了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等,同时系统分析了学制、招生、入学、实习、考试、教学、学分、毕业、就业等各环节。茅以升认为,中国高等教育众多问题的致因可以归结为“处处以西法为原则,未能适合国情以求实效”,提出了“习而学”的一整套课程计划。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率领中国科技代表团访问过14个国家,为促进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和各国人民的友谊辛劳奔波。晚年的茅以升依然致力于为祖国统一“搭桥”,而这也一直是他魂牵梦萦的一桩心事。他提出联系中国科协,把国外先进的学术、科技成果引进祖国,为侨居海外的华人报效祖国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在北京逝世。2001年,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公告,将发现于1997年1月9日的一颗小行星永久命名为“茅以升星”。茅以升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一生所建造的桥梁将永留人间,这一颗承载着茅以升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天体也将永远遨游寰宇、光耀苍穹。
来源:“北京科协”公众号